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中学数学发展的历程特点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中学数学发展的历程特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中学数学发展的历程特点

数学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78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切实学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革命热情,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该教学目的中,只有基础知识目标,没有基本技能目标.继承了“63大纲”中“三大能力”的提法,将“三大能力”表述为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基本能力基础上,提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拓广能力.情意目标方面,提出了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革命热情,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仍然没有数学情意内容.其内容框架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拓广能力+一般情意.”

86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该教学目的中,增加了数学基本技能目标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数学情意目标,内容更为完善.其内容框架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拓广能力+数学情意+一般情意.”“92大纲”“96大纲”中课程目标的内容框架与“86大纲”一致.

01标准”中的课程总体目标为: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5].该课程目标中,对基础知识作了拓展,包含数学活动经验在内,增加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在课程目标的具体阐述中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合情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要求,拓广能力包括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拓广了数学情意,包括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成功体验、自信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等;一般情意进一步具体化,包括评价反思的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精神,等等.

03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注重“了解数学概念、数学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能力明确为“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拓展能力包括“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情意方面强调“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

意义”“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一般情意上强调

“批判性思维习惯”“钻研精神”“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等.

01/03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虽然也采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拓广能力+数学情意+一般情意”的框架,但是,对于其中一些要素做了拓展,使得课程目标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11标准”对“01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作了修订,明确提出“四基”“四能”目标,将“01标准”中的4条总目标整合为3条:“四基”“四能”“情意”.“四基”“四能”目标既体现结果性要求,也体现了过程性要求,在情意目标部分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在总目标具体阐述中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

17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从“四基”“四能”“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一般素养”4个层次表述课程目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方面,学习数学不能只学习结论,还要注重结论的发现与探究过程,“应用数学”主要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只是解决现成的问题,还要关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问题形成的过程.“四基”“四能”体现了结果与过程的要求.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数学学科6个核心素养.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一般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形成的贡献即为课程目标中的一般素养.例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学会学习;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体现了实践创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人文底蕴.

11标准”“17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的表述框架作了调整,可以概括为:四基+四能+素养.素养目标是能力目标、情意目标的概括和融合.

通过代表性文本中的课程目标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三大能力”到“五大能力”,从“能力、情意”到“素养”,其内涵不断明晰、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起初只注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发展成为涵盖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素养等多个维度的更为全面的目标群体.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