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文学论文集
摘要:艺术的多样性首先呈现为艺术媒介的丰富性,考察不同艺术间的交互关系必涉及跨媒介性。跨媒介艺术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已是艺术研究领域知识创新的一个途径,从中涌现出不少新观念和新方法。“跨媒介性”概念既是一个艺术本体论的规定,也是一个古老又出新的方法论。尤其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建构而言,跨媒介性及其研究不但是对这一知识系统合法性的证明,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把握艺术统一性及其共性规律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跨媒介性”彰显出艺术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
作品内的跨媒介性也分为两种类型,其中包括第三种跨媒介模态,即多媒介性。比如歌剧就是一种多媒介性的艺术,其中包含了表演、戏剧、音乐和视觉符号,再比如一些实验小说中的插图或乐谱。这也就是我们前面特别指出的多媒介性艺术品,或可称之为“多媒介性融合”,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个作品中,形成某种混杂性而非单媒性作品那样的单纯性。芭蕾舞、漫画、广播剧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跨媒介性的最后一种模态是跨媒介参照或指涉(intermedialreference),它既不是媒介混杂,也不是符号的异质性构成,跨媒介性是作为一种参照出现的,但在媒介上和符号学上是同质而非异质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媒介在这种形态中往往是暗含的或间接的,或者说是观念上的而非实质性的,是在欣赏者那里所唤起的另一种媒介的心理效果。具体说来,这种参照或指涉又分为明显的与隐含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如文学作品中对绘画或音乐的直接描绘,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或是在绘画中直接描绘音乐家及其演奏,由此指涉音乐及其幻想性的声音。而后者则又包含了多种形态,经常被分析的形式相似或参照有“音乐的文学化”“小说的音乐化”“绘画的音乐化”和“小说的电影化”等等輦輷訛。
与沃尔夫的理论稍有区别的另外两种分类也相当有启发性。一个是德国学者施勒特尔提出的另一种四模态理论:模态一是综合的跨媒介性,即几种媒介融合为一个综合媒介的过程。综合媒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艺术的突出特征,如哈泼宁或激浪派。模态二是形式的或超媒介的跨媒介性,它们呈现为某些超媒介结构特征(比如虚构性、节奏性、写作策略、系列化等),它们并不只限于某种媒介,而是会出现在不同媒介的艺术门类中。模态三是转化的跨媒介性,一种媒介通过另一种媒介来呈现,比如一个关于绘画的电视系列节目,绘画在影像中被呈现出来。模态四是本体论跨媒介性,它是讨论任何媒介之前必须预设的某种本体论的媒介,它先于任何媒介,并作为媒介分析的根据輧輮訛。另一种分类方法来自德国学者拉耶夫斯基,她认为“跨媒介性”概念是在三个不同意义上使用的,这就是艺术跨媒介性的三个次级范畴,涉及跨媒介实践的三组不同的跨媒介现象或关系。一是媒介转换意义上的跨媒介性,它指一种媒介转换现象,比如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或反过来,一部电影放映后又被改编成小说;二是媒介融合意义上的跨媒介性,比如歌剧、电影、戏剧、插图本手稿、计算机或声音艺术装置等,就是采用所谓的多媒介、混合媒介和跨媒介的形式;三是跨媒介意义上的跨媒介性,比如一本文学作品参考了一部特定的电影或某种电影类型片,或一部电影参考了一幅画,一幅画参考了一张照片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对艺术中复杂的跨媒介交互关系的分类,对于理解各门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但在我看来,这些分类忽略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艺术作品的单媒性与多媒性的区分。这是一个关键的艺术本体论问题,它决定了对跨媒介关系解析的方法论,也是区分跨媒介关系的一个基础性标准。缺乏这个指标维度,跨媒介关系便有可能被不加区分地放在一个篮子里。前面讨论跨媒介艺术研究中三门主导型艺术即诗歌、绘画和音乐时,特别指出了这三种艺术在媒介学意义上的单纯性,即媒介的单一性。诗歌基于语言,绘画有赖于色形线,音乐建立在声音基础之上。当我们说这三门单一媒介的艺术具有跨媒介特性时是指什么呢?比如说“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意思是说画的媒介进入诗歌,或是诗歌的媒介进入绘画吗?它们和电影、戏剧、舞蹈等带有多媒介性质的艺术类型有何区别呢?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艺术跨媒介性的本体论问题—单媒性与多媒性的差异。所谓单媒性艺术品,是指其质料、形式和模态都基于某一种媒介,比如诗画乐都是以单一的媒介存在的。多媒性艺术品是指一个艺术品中本身就包含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介,比如传统的图配文的插图书,本身就包含了词语和图像两种不同的媒介,两者也许表达相同的意义,但媒介方式有所不同。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也是多媒性的,其中包括文学性的词语媒介(剧本、对白)、声音媒介(人物语音、背景音乐、歌队演唱)、身体的动作性(舞蹈或戏剧动作)等等。再比如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整合了更多的媒介要素,视听媒介在其中实现了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①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5页。
②诗人吴龙翰语,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一九,转引自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③SeeHerbertM.Schueller,“CorrespondencesbetweenMusicandtheSisterArts,Accordingto18thCenturyAestheticTheory”,TheJournalofAestheticsandArtCriticism,Vol.11,No.4(1953):334-359.
④Cf.MurrayKrieger,Ekphrasis:TheIllusionoftheNaturalSign,Baltimor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2;PeterWagner(ed.),Icons-Texts-Iconotexts:EssaysonEkphrasisandIntermediality,Berlin&NewYork:WalterdeGruyter,1996;EmilyBilman,ModernEkphrasis,Bern:PeterLang,2013;AsunciónLópez-VarelaAzcárateandAnantaCharanSukla(eds.),TheEkphrasticTurn:Inter-artDialogues,Champaign,IL:CommonGround,2015;StephenCheeke,WritingforArt:TheAestheticsofEkphrasis,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2010;GottfriedBoehmundHelmutPfotenhauer,Beschreibungskunst-Kunstbeschreibung:EkphrasisvonderAntikebiszurGegenwart,Paderborn:VerlagWilhelmFink,1995.
⑤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页。
⑥罗曼·雅各布森:《主导》,任生名译,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⑦ThomasMunro,TheArtsandTheirInterrelations,Cleveland:PressofWesternReserveUniversity,1967,pp.297-314,528-529.
⑧玛丽·盖塞:《文学与艺术》,张隆溪译,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⑨⑩ClausClüver,“InterartsStudies:AnIntroduction”,inStephanieA.Glaser(ed.),MediainterMedia:EssaysinHonorofClausClüver,Amsterdam&NewYork:Rodopi,2009,pp.504,500,pp.505-509.AnkeFinger,“ComparativeLiteratureandInternartStudies”,inStevenTsydeZepetnekandTutunMukherjee(eds.),CompaniontoComparativeLiterature,WorldLiteratures,andComparativeCulturalStudie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3,p.131.
SeeHelmutA.Hatzfeld,LiteraturethroughArt:ANewApproachtoFrenchLiterature,ChapelHill: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2018.
GabrieleRippl(ed.),HandbookofIntermediality,Berlin&Boston:WalterdeGruyter,2015,p.1.
IrinaO.Rajewsky,“Intermediality,Intertextuality,andRemediation:ALiteraryPerspectiveonIntermediality”,
Intermédialités,No.6(Automne2005):47-49.
AbbeyBatteux,“TheFineArtsReducedtoaSinglePrinciple”,inSusanFeagin&PatrickMaynard(eds.),
Aesthetic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p.104.
克里斯特勒:《现代艺术体系》,阎嘉译,周宪主编《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当代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