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
提要: 布劳一邓肯的经典职业地位获得模型把教育水平作为阶层地位再生产的中间变量,却忽视了教育分流的效应。本研究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中,中学教育分流对阶层地位的再生产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对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 GSS2008)数据的分析显示,曾就读重点初中或高中的人更有可能获得较高水平的教育,从而在劳动力ili场上获得较高的职业地位;但是教育分流的优势并未对人们现职职业地位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只能通过教育获得和初职职业地位获得对现职职业地位获得产生间接影响。中国的重点、非重点中学校制,导致了后续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进而影响了人们职业地位的获得。这些研究结论以中国的资料拓展了布劳一邓肯模型关于教育作为阶层地位再生产的中间变量的内涵。 关键词: 重点中学制度教育分流职业地位获得
在布劳和邓肯的经典社会流动模型中,教育在阶层地位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教育作为自致因素代表着人力资本水平,衡量了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竟争能力,进而影响着其职业地位获得;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中间变量,解释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效应。在布劳一邓肯模型以及后来的修正模型中,研究者一对教育的测量所使用的指标基本上都是受正式学校教育的年限,却忽视了具有相同教育水平的人所就读学校的不同对其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关注教育水平的影响的同时一,考察人们在中学阶段的教育分流(school tracking)对其职业地位获得可能存在的影响。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学业考试成绩,将学生分层别类,让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使其成为不i司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根据教育分流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小学阶段分流、初中阶段分流、高中阶段分流和大学阶段分流(乔智,2008),根据分流的形式,可以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即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类型的学校中。
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高中毕业生的目的(也是保证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需),中共中央十1953年提出了兴办重点学校的要求。当时一确定重点中学的依据主要是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城市中学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学校有70一90%的毕业生能考入高校,第二类有巧一30%的毕业生能考入高校,第三类基本上与高校无缘。升学率最高的那些学校被确定为重点学校,能得到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设备及成绩最好的学生。这一政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完全否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迅速摆在中央土作中最为显著的位置,面对当时一的形势,邓小平提出要恢复“重点学校”制度(刘精明,2004)。在当前形势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在学生声望、师资配备、基础设施、经费来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是否能够进入重点学校就读,对未来的教育机会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中学制度人为地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正在成为凝固和扩大社会阶层差距的重要机制。尽管择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制度模式下,有着不尽相同的阶层选择后果,但择校的潜在目标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好的学校有着更好的教育利益的回报、更好的升学机会和未来更高的职业地位。很显然,中国的中学教育分流制度对教育资源分配、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都是不应忽视的因素,其效应有可能比受教育年限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