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遵循的原则主线
定向原则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和贫困文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推动了各国政府对传统扶贫策略的反思和变革。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定,尤其是“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等扶贫理念的提出,将教育摆在了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实际上,我国扶贫工作的策略由过去的经济开发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因为扶贫工作的思想和理念发生了转变,更有着深刻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源。有研究显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于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有直接影响,农村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年平均回报率约为 9%,与国际上年平均 10% 回报率基本持平,说明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广大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而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生活于农村。因此,要让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要让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就必须发展面向连片特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定向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区域定向,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面向农村,针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发展职业教育。第二, 培养定向,即农村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特定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模式,设置特定的教育内容。
系统原则
不论是农村职业教育,还是精准扶贫,都是牵涉面极广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而作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同样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从系统理论视域来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典型的复杂开放系统的特征。首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两者都是紧密联系的,其既具有自身内在的特殊规律,又与其他两者时刻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既不能就教育而教育,也不能就扶贫而扶贫,必须开阔视野,从促进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内生发展和优化贫困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改善贫困人口整体素质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要将职业教育与扶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做好职业教育院校、社会性培训机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公司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全域范围内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效益的最大化。其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内部的不同部门、主体和要素各自构成了一个个隶属于总系统的微观系统,它们都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 各微观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要想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就必须以系统性原则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注重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打造、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成效评估等各项工作的协调配合。总之,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不论是与其他扶贫工作的交集,还是其自身内部各要素、部门的安排和处理,都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
精准原则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和要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同样要遵守和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归根结底是为了转变传统的扶贫思路和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要充分体现“精准”的要求,即通常所说的“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以职业教育为发力点,以精准扶贫为落脚点的扶贫路径。虽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政府主导的综合性扶贫工程也有区别,但总体而言,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六个精准”要求,大部分都适用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在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思想指导,在深刻理解“精准”内涵、牢牢把握“精准”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地理解“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 把精准原则贯彻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扶贫对象精准”方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慎重、细致、科学地评估和甄别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把每一分教育资源都用在最需要它的人群身上;在“扶贫项目精准”方面, 职业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体工作理解为一个个服务于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项目”,针对贫困人口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制定差别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从而实现教育“精准”。
实效原则
突出实效性是精准扶贫区别于传统扶贫的要点之一。以往由于我国的扶贫经济开发一味注重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提升,导致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管理粗枝大叶、组织松散懈怠、投入主次不当、执行拖泥带水、评估流于表面等问题,使得扶贫工作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贫困人口脱贫以后重新陷入贫困的现象高发,促使全社会不得不反思以往扶贫工作的策略和效率。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也是为了解决扶贫工作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投入产出比偏低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吸取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走“高耗低效”的扶贫工作“老路”,就必须遵循实效性原则,把实效性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安排和执行的根本导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实在在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不论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还是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为根本目标。扶贫教育资源的使用、分布、效益、效率等各方面都要加强监督管理,在职业教育手段和内容方面要尽量量身定制、长短结合,确保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效性。第二,彻彻底底防止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要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也要注重塑造他们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习惯、情感归属等,使他们从能力上和精神上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城镇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贫困人口与“贫困”告别,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才算是取得 了“百年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