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研究70年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7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成果数量占据着世界的最大份额。但一个明显的不足是,体系建设尚在进行中,远未真正得以完成。就如有学者所言:“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构建并发展出一套成系统、较为完备、较为成熟的解读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变化、解读当代中国发展奇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①没有自成一体的话语体系,一个学科就不能说已经成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也是如此。不过,它毕竟在话语体系建构上做出巨大努力,也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目前,关于话语体系研究的成果较少,全面、系统、深入概括的研讨更是难得。本文拟将当代中国文学研究70年的话语建构作为重点,分析其演进过程和历史轨迹,也寻找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要是从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着眼阐发的基本理念,但经过几年来的不断阐释和世界大势的新变化,它越来越成为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全面思考,已构成一种新的世界发展的整体性概念和文明价值观,因而也就具有对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领域的引领意义。在这一思想和实践中,习近平首先肯定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①在整体性的全球理念和全局性的世界伦理逻辑下,我们不仅要看到中西文明的差异性,而且要从文化哲学的高度看待二者的共同性,从而超越一般的人类文明异质观,将之上升为一种人类文化的同一性命题。文化的同一性命题,为中国文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文化的“人类观”,这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资源认识论。习近平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②这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资源认识论要求我们以人类文化观看待和分析世界文化关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从文化哲学的理论意义讲,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文化,无论传统还是现代文化,只要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是人类优秀文明的构成部分。
三是“人类话语”与“民族性”、“民族特色”关系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他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③他又说:“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④习近平强调“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⑤在此,习近平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的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和当下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完整的阐述,这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民族人类话语”的建构无疑具有风向标作用,也是建构中国文学研究整个话语体系的价值遵循和行为指南。因此,在学术思想上要把“中国特色”和“人类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辩证分析。在长期的不平衡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形成强烈的自主文化价值观。因此,他们往往特别注重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矛盾冲突,却忽略冲突后的长期交融。我们在坚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自主法则时,也要补充一个反命题:“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不具备人类意识的学术话语体系不会产生世界性影响。只有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引下,二者通过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建构起具有世界性思想价值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①可以设想,从“国家集体话语”、“社会个人话语”到“民族人类话语”的建构,是一个整体的、历史的、逻辑的、动态的过程,也需要面向世界和未来,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发展,以期在世界学术话语的对话中,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人文学术的独特价值。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6页。
②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2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6页。
④《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日报》1980年7月26日,第1版。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
⑥毛泽东:《中共中央委员会电贺文代大会开幕相信人民文艺运动能大大发展》,《人民日报》1949年7月2日,第1版。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10页。
②路文彬:《救救文学批评———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文艺争鸣》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