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内生发展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与教育的内生发展模型
本文把纷繁复杂的教育发展现象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还原为教育发展的要素分析,主要从要素构成、流动、组合等视角,阐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以及教育的内生发展模型。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素分析与内在机理
笔者通过借鉴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来确定教育发展要素的构成。经济发展是由多种要素推动的,这些要素包括资本(K)、劳动(L)、自然资源(NR)、技术(TEC)、技能(SK)、结构(STR)、制度等(柯武刚等,2000)。根据发展要素的依靠方式,我们可以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仅仅依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来扩大再生产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即粗放增长或外延增长(extensivegrowth);另一种是依靠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来扩大再生产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即集约增长或内涵增长。
借助于上述理论,结合教育活动的特殊性,笔者把教育发展的要素(或者说教育生产要素)确定为资本(K)、劳动(L)、学生身心条件(STU)、课程(CUR)、教育技术(TEC)、教育技能(SK)、教育结构(STR)和制度(INS)。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在对教育发展要素的分析中加入了课程和学生身心条件两个要素,这反映出教育的独特性。下面逐一分析。
“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具体指教育经费投入与办学条件。这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与过去相比,近年来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加大,除一些地区外,从全国来说,办学条件差距即硬件差距已经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很多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甚至比城市还要好。
“劳动”是指投放到教育中的劳动力数量或者劳动时间量,主要指教师数量是否够用、结构是否合理、教师的时间投入多少等等。目前存在的全国性的教师缺编问题,反映出这个发展要素需要政策干预。
“学生身心条件”类似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中的“自然资源”。由于教育是人的再生产,因此学生已有身心条件就成为教育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或者半成品。把学生作为发展要素,就容易解释教育现实中(微观层面上)学校对于优质生源的争夺问题。学生虽然不属于先天的自然资源,而是经历过后天的影响,是社会的初级产品、次级产品或者是半成品,但学生身体上依然含有类似自然资源的一些生理、心理特征,如体力、精力、心理健康程度、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全面开发学生身上的自然资源,造成片面发展,造成学生生理心理资源的闲置、浪费,甚至伤害、扭曲,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与减弱。
“课程”是指学校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教育是知识传递的活动,知识必然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课程是知识筛选的结果,而教材则是课程的物化和外化形式。课程知识是关于“教什么、学什么”的知识,即课程和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理性认识。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得以达成的,“课程描述技能、行为、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学生渴望从学校获得的东西”(阿莱萨,2008,第71页)。如果课程知识繁难偏旧或者空疏无用,不但会影响教育方法的选择空间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程度,还会影响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材,这就非常典型地表达出“学生身心条件”和“课程”这两个发展要素的重要性。
“教育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知识,包括教育教学知识、教育管理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是人类积淀下来的外在于教育从业人员而存在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课程与教学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理论、教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学习理论、教学评价理论、教育技术学等都可以纳入教学知识的范畴,它是改善教学实践的理论武器和知识基础;二是教学技术工具,是教育知识与技术知识相结合的物化形态,是知识转化后所制造出的教学辅助性工具,如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技术工具的合理使用可以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技能”是指教育从业人员现实拥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等。在本质上,我们可以把教育技能看作是教育人力资本。教育从业人员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是属于行为层面的东西,而教育技能则属于内在的心理层面的素质,是教育从业人员个体对于教育诸要素、诸环节的认知水平与实操技巧,是个体知识、能力、品德的综合呈现,是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要实质性地改变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关键在于教育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技能是一种现实的“教育生产力”,教育质量直接取决于这种生产力。
“教育结构”即教育体系结构,前文已述及。
“制度”是指教育制度,即约束或者激励教育行为的规则体系,前文已述及。
我们可以从要素分析的视角,来重新定义“教育发展方式”的内涵:教育发展方式是指推动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通过怎样的要素组合以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从要素分析的视角,来解读“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内涵: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教育发展所依靠的要素结构的变化,包括单一要素的优化,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因此,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教育发展主要依靠哪些要素组合?我国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所依赖的要素与要素组合应该与过去有重要区别。未来的教育发展将主要不是依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扩大招生规模、教师加班加点、学生题海战术,而是要更多依靠完善教育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从业人员教育技能、改进管理方式与制度安排等要素组合,从数量扩张走向结构优化、从粗放发展走内涵发展。
第二,单一要素如何优化?每一个发展要素的变化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效应,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单一要素的优化是指某一要素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使用效率提高等。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的历程中,可以发现政府对优化单一要素的重视。增加教育投入政策意味着重视资本要素,“减负增效”意味着重视学生身心条件要素,课程改革意味着重视课程要素,加强队伍建设(如国培计划)意味着重视劳动和教育技能两个要素,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意味着重视教育技术要素,教育结构调整(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意味着重视教育结构要素,而1985年启动并持续至今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则意味着对制度要素的重视。
第三,不同要素怎样组合?教育发展的理想结果不是各个发展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要素优化组合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和“裂变效应”,这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内容与“核心机密”。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对不同要素的组合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当前提升教育质量、追求内涵发展的阶段,应该改变教育经费(资本)的支出结构,将经费更多投向教师培训,而不只是购买硬件。教育经费投向培训,会使投资效益递增,所收获的就是“乘数效应”。因此,合理的要素组合是产生乘数效应的前提,也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所追求的是更有效率、更加聪明的发展。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三条路径也可以从“要素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
其一,调整教育结构与“教育结构”要素相对应,教育结构调整本身含有优化“教育结构”这一要素的要求,而且也对要素组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资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技能、学生等发展要素跨越教育的类别边界向亟待加强的教育类别流动,如向职业教育、英才教育流动。教育结构调整为发展要素的有序流动与有效组合确定了基本框架,它在宏观教育发展上具有战略意义。
其二,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关乎微观层面的教育生产过程,直接影响个体的培养质量,它既要求课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学生身心条件等要素的逐一优化与有效利用,更要求这几个要素有机整合以产生乘数效应。
其三,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与“制度”要素直接对应,其本质就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些制度是关于其他所有七个发展要素的增量变化、质量优化、流动走向、组合方式的规则,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要素收益率。要素流动与组合的走向是:资本和人力(“劳动”与“技能”两个要素的复合体)向急需发展的教育类型流动,向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流动,向教学活动和学生培养过程汇集。这充分体现了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