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12期目录
中学教育仪式感养成的心理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中学教育仪式感养成的心理学

 中学教育仪式感养成的心理学

仪式感培养的心理学理论

(一)仪式的心理学解释

在心理学范畴内的社会心理学一直着手研究群体方面的问题,对仪式的解读,从心理学角度则涉及以下这些概念:角色扮演、从众心理、群体规范、情绪感染。

1.角色扮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证实,人们如果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条件需要他们作出重大改变时,他们就能够迅速地变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出与所扮演角色一致的行为方式。在仪式过程中,因为有文化传承作为背景的铺垫,参与者一旦认同该文化的核心,便会更快地进入角色扮演状态。

2.从众心理。对于从众心理,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解释为“个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无形的心理压力下,放弃自己与群体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服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与自己愿望相反的行为的现象。”[6]群体活动的开展与行动都会受到这个群体提前制定好的群体规范的约束和限制。仪式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参与者自然也会有从众心理的表现。

3.群体规范。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社会规范是某一特定群体所特有并为这一群体所认可的行为模式。”群体成员受模仿、顺从、暗示等因素影响,形成群体规范,然后此类的群体规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者的个人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4.情绪感染。情绪感染属于一种群体内部的情绪同质化体验。“情绪感染是事件的场景使原来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也激动起来,从而完成从个体向群体的转变。”[7]情绪感染在集群行为中很常见,比如学生参加学校的校庆活动表演时,有些学生会表现出激动之情,也会带着个人的自豪感,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周边的同学。

(二)仪式感的构成

仪式感是一种复合的感情,但从解释学的角度来分析体验者的仪式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是付出感、体验感及记忆再建。

1.付出感。付出感是指参与者对活动过程的付出程度。正是由于自身的付出,致使参与者在描述自己亲身参与的仪式时,表现出自己的付出使得仪式变得与众不同的状态。一般而言,付出感越深,该仪式在参与者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重要。

2.体验感。体验感是参与者的身心能感受到仪式感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通过感受仪式,参与者才能沉浸其中。因为仪式有着特定流程,和日常生活有着显著的不同,借此可以丰富参与者的感受,甚至可以通过这些独特的体验感受传递一些价值观。

3.记忆再建。“情景记忆”是人们对于事件和场景的记忆,而不是对于一般的知识型记忆。因为仪式的特定流程,使得参与者对仪式的记忆显得更加深刻。在回忆时,可以产生通过情景的回忆达到记忆再建的效果。比如学生参加了庄严的入党宣誓活动,拿到党徽之后,就有一种特定的仪式感,以后再看到党徽还会想到当时宣誓仪式的场景。

中学的仪式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学教育具有对文化传承和保存的功能,与其他渠道传递和保存文化功能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中学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与重组。”[8]仪式感培养就是中学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项文化选择与重组,在中学教育中有很多的群体性活动,其中涉及的仪式也非常丰富,借助仪式中涉及的心理学概念,先分析仪式活动对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影响。

(一)中学的仪式教育对群体的心理影响

仪式作为群体性活动,会对参与活动的群体成员都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群体为青少年提供得到同伴增强的机会,同伴给予其多样的增强,远比成人给予的增强更为有效。”[9]仪式对群体的心理影响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仪式有助于形成群体结构、强化群体情感、升华群体道德。

1.仪式形成群体结构。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使群体成员身处在一定的组织关系中。通过仪式的进行可以形成并固化这种群体结构。比如在新生入学仪式上,一般由学校校长作为发言人来欢迎新生,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刚跨入学校的学生在开学仪式上能感受到自己已经成为中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并且感受到作为群体一员,自己要接受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层的监管和照顾。

2.仪式强化群体情感。群体对内部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群体成员互相之间也有吸引力,这就是群体情感。一个好的群体,凝聚力高,群体成员对群体忠诚且富有责任感。比如中学中每个年级的优秀班级评选,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班级被选上优秀班级,都会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这既是对班级的骄傲,也是对自己参与的自豪,这就形成了班级的凝聚力。

3.仪式升华群体道德。“在仪式的发展和演变中,一些与历史发展潮流不相适应的礼仪被淘汰,繁文缛节被简化,而那些最能体现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的礼仪,并被继承和发展。”[10]比如学生在上下课仪式中,进行一系列的起立、鞠躬、问候行为,并不仅是在表达身份和状态的转换,更将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美好品德进行传承。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