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1、通过加强教育研究促进教育内生发展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绩,但教育发展理性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建立在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机会主义、本位主义的基础上,缺乏实证调研和科学依据,往往有权就任性,某些区域的有些举措甚至违反基本的常识。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理性发展、合理发展,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发展中从微观课堂到宏观决策等一系列领域的深度变革,亟需教育研究为其提供智力支持。但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总体质量偏低、研究方式的科学性程度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完成其应当承担的使命与任务。如何改变教育研究方式,改进教育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加强教育研究,要点有三:
第一,加强对教育研究的宏观管理与战略规划,提高教育研究对于我国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实践改进的引领能力和服务能力。当前,教育知识的存量偏小、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为此,相关部门应对我国教育知识的存量和质量、当前教育研究的现状、国家发展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知识的需求等进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对教育研究内容进行宏观规划与战略管理。在研究重点上,要“抓住两头”,既重视宏观研究又重视微观研究:(1)加强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行政与教育决策的理性化水平。重点关注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制度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关注社会变革给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带来的挑战。
(2)加强微观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度、教学方式与核心素养的匹配度等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宏观与微观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比如,在所谓的“微观”课堂上,如果成百上千万的中小学生都为考而学、死记硬背,这就不再是一个微观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
“宏观”政策问题了。
第二,有效提升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大力改进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健全学术规范,对各类教育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方法培训,大幅度改进教育研究方法,倡导实证研究,重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提高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水平,进而提高研究质量。此外,还要提高研究者与国际同行和教育实践的交流对话能力。
第三,增加资本投入,进一步提高教育研究经费在政府教育支出中的比例,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课题资助力度。与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相比,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教育科研课题的单项资助力度相对较小,难以支撑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成为制约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多渠道获取教育科研经费,鼓励一些基金会和社会组织资助教育研究(褚宏启,2011)。
教育内生发展要求为教育发展提供专业化的人力支持与理性化的智力支持,要求在教育发展要素模型框架中把资本、劳动两个生产要素,更多投向教师职前培养机构、教育从业人员职后培训机构、教育研究机构;不能把资本与劳动要素全部投入到教育一线(前线),要拿出相当比重用于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研究。没有专业化的教育队伍支持与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支持,教育的内涵发展、教育的质量提升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文认为,“教育内生发展”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社会更加复杂、多变,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必须积极适应与有效应对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调整教育目标,提升中国学生与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1世纪的社会变革、教育目标的升级,是我国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和内部动因,要求我们在教育结构、教育行为(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教育制度、教育队伍、教育研究方面进行深刻变革。这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追求卓越、追求内涵成为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为奏响主旋律,教育必须深化综合改革,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协同合力推进。
在分析维度与分析框架上,本文对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阐述,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在内的“教育整体”,涉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全部内容”,即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方式、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研究等,范围很宽。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对这些进行论述与构建,就像本文所做的一样。但是,要对所有这些方面展开实证研究,对一个课题组而言,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全国多个省市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为了开展实地调研,就必须进一步缩小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范围,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因此,在教育类别中,我们只选择了“基础教育”中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在发展方式转变的五项内容中,我们只选择三条转变路径中的两条路径,即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方式等。学生培养模式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具等)的使用等要素。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学生培养模式”的概念被进一步聚焦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教育管理方式”则被分解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方式”。
这样,我们在实证研究中,把学、教、管这些教育中最基本的实践行为方式的转变,视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它们涉及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四类行为主体,即学生、教师、学校、政府。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政府的教育行政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力求通过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揭示目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在本期所刊登的“专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中的四篇系列论文,就是对这四种方式的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阿莱萨.(2008).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徐士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褚宏启.(2004).审视现代学校制度.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褚宏启.(2010).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教育研究,(11),3-11.
[4]褚宏启.(2011).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研究,(10),3-10.
[5]褚宏启.(2012).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教育研究,(11),28-35.
[6]褚宏启.(2016).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教育研究,(11),8-18.
[7]褚宏启.(2017).再缺也不能缺老师:“教师荒”是当前最严重的教育危机.中小学管理,(09),60.
[8]褚宏启.(2017).核心素养是否过时:关键能力能否取代核心素养?中小学管理,(10),58
[9]贾继娥,卢伟.(2012).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力资源基础.教育发展研究,(5),11-15.
[10]贾继娥,褚宏启.(2012).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三条路径.教育发展研究,(3),1-6.
[11]教育部.(20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04-08].取自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167226.html
[12]柯武刚,史漫飞,韩朝华.(2000).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
[13]师曼,刘晟,刘霞,周平艳,陈有义,刘坚等.(2016).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4(3),29-37.
[14]史晋川.(2010).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浙江社会科学,(04),12-18+125
[15]中共中央.(20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11-16(00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07-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