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人类各民族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也是各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能够反映某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具体涵盖哲...
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人类各民族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也是各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能够反映某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具体涵盖哲学思想、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道德意识等。显然,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因而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指外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交际、学术交际、商务交际和外事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凸显对人的尊重。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外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
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体现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致力于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通用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传授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诚然,学术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有赖于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然而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一般很少去听学术英语讲座,更不会去写英语论文。为此,学术英语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以满足少数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哲学及艺术等,使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等,增进对中外语言文化、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共性与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要实现外语教育人文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上述要求,只有开展通用英语教学和通识英语教学。具体而言,英语文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英语语言的魅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外国文学、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应以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首先,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全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即尊重人的态度、交流的能力、渴望学习的意愿和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能力。其次,根据实际需要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传授英语学术论文的语言特征与写作方法,并进行大量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