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6期目录
中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回顾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基于焦建利和贾义敏对开放教育资源分类标准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标准和协议在我国政策中并未予以明确地强调,我们将教育信息化资源划分为“数字化教育内容”、“数字化工具性软件”、“数字化...

基于焦建利和贾义敏对开放教育资源分类标准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标准和协议在我国政策中并未予以明确地强调,我们将教育信息化资源划分为“数字化教育内容”、“数字化工具性软件”、“数字化教育平台”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共同组成了学习者能进行完整学习体验的软件环境。其中,“数字化教育内容”是指提供给学习者可供查阅、学习、修改的数字化内容,包括电子教材、课件、课程、文献资料、视音频、资源库等;“数字化工具性软件”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类软件,在完成不同学科学习内容时可能所用到的不同工具,如,用于数学学习的几何画板、用于统计学的统计软件等;“数字化教育平台”是指不仅能为数字化教育内容提供载体、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平台而且能够促进资源跨组织、跨平台共享和重用的系统,如,课程管理与学习系统、网络家庭学习系统、国家教育信息系统、教育类网站、在线学习社区等。

1、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历程回顾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就掀起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热潮。为了便于更好地把握整体脉络与趋势,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出现的有关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标志性事件。

2、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的趋势分析

本文概括出我国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内容、建设模式上的两大变化趋势。

2.1建设内容的变化

重点建设内容可划分为从“数字化教育内容资源建设”,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环境建设”,再到“教育信息化资源生态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这三个阶段反映出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正在发生着从孤立、零散化建设到全面、系统化建设的转变,反映了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更全面的认识。

2.2建设模式的变化

2.2.1从重视量的积累到重视质的保障

我国在第一阶段大规模开发信息化教育资源,但忽视质量监控,积累了大批质量不高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同时出现利用率低、大量资源闲置的情况。目前,我国开始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质量建设,从更宏观的层面把控、从更细节的地方着手建设。在资源建设方面,各级各类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渐丰富,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初步形成。“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这些都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大举措,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点和建设重点。

不难理解,在前摄性调度中救援期限D设置得越宽松,则各活动上分配到的时间缓冲会越多,因此越有能力吸收活动工期的随机变化进而减少在反应性调度中因活动开始时间延迟所引起的损失.然而,过度宽松的救援期限会降低应急基准计划的效率,延缓救援进程,违背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反过来,如果为了追求效率在前摄性调度中将救援期限D设置得过紧,那么,由于救援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应急基准计划在实施中便会发生大量的调整,使得应急救援的组织和协调陷入混乱,反而导致救援效率的大幅下降.所以,针对企业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必须基于实际数据的统计及预测,有效地协调前摄性调度与反应性调度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实现二者的集成优化。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