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6期目录
我国义务教育的政策变迁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1958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开始大力提倡半工半读学校,以更好地普及基础教育、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初等教育收费制度和重点学校制度是当时初等教育强调效率优先的典型表现。1955年颁布...

1958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开始大力提倡半工半读学校,以更好地普及基础教育、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初等教育收费制度和重点学校制度是当时初等教育强调效率优先的典型表现。1955年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杂费收支管理办法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标志着基础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直到2008年才被正式取消。在效率优先的政策思路之下,国家最终选择了“城市优先发展,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安排。一方面,构建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城市教育国家办的基本教育格局,这成为以后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肇始;另一方面,重点学校制度开始建立,这成为学校之间等级化的开始。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集中精力办好一批“拔尖“学校。重点学校制度采取行政手段,选取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进行政府保护下的重点发展,积聚了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在提高了办学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对改革开放以后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发展强调效率优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小学入学率到1965年达到了84.7%,比新中国刚成立时增加了3.2倍,实现了基本普及;小学在校生人数达到1.16亿,比新中国刚成立时增加了4.8倍;青壮年中的文自、半文自率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80%下降到了1964年的38.1%然而同时也应该看到,巨大的数侬扩张是以不断降低教育质景为代价的,只求数量不讲质量,自目扩大教育规模的行为在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和“文革十年中达到顶峰,严重破坏了我国初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1、效率优先下的区隔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基本普及(1978—2000年)

在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全面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始,其中首次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界定为九年,并初步提出了分区域普及义务教育的时间表。1986年《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义务教育制度的真正确立。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由此,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得以确立。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资源的匮乏仍是当时经济社会的基本状况。这也就使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义务教育发展仍是以“效率优先”为基本遵循。这一时期义务教育在效率优先的发展原则之下,构建起一系列相关制度,大大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具体表现为:分级办学制度的建立、重点学校制度的重建与发展、私立学校的兴起。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