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思考和建议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教学实践中,教材的实用性对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教材的内容较模糊或不易呈现的实验将对师生间的交流产生巨大的阻碍。为了推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材中的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准确性...
摘要:教学实践中,教材的实用性对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教材的内容较模糊或不易呈现的实验将对师生间的交流产生巨大的阻碍。为了推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材中的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教材中的实验需要具有一定可行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补充说明、选择效果更明显的器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教育;活用教材教材又被称作课本,它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制,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重要载体。它是系统反应各个学科不同特色内容的教学用书。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也是一种“学材”。以往的教材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走向“生本”,强调教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1]尽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但是教材依旧在教学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与对话的纽带。下面对现行教科版中小学五年级上下两册科学教材[2]进行再思考。1、内容方面1.1栏目板块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中,在探究“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实验后面缺少实验记录表(图1)。紧接着本单元第七课的“传热比赛”一课中探究“相同粗细和长短的铜丝、钢丝、铝丝”的传热性能实验后也缺少实验记录表(图2)。因此,栏目板块部分设置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仅是体验的过程,更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记录数据的习惯,因此实验记录表在实验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建议教师在实际授课中要添加与之相关的记录表。1.2概念板块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光”中第一课“光和影”中的定义:“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图3)。而光源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因此我们把光源定义为:“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虽然书上给的插图是燃着的蜡烛、阳光四射的太阳、亮着的灯以及发光的萤火虫,但是在定义的旁边对话栏目提问:“太阳也能发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呢?”我们知道,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形状。教材中在定义光源概念时存在表述不够准确,而强调“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补充说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中的资料卡片(图4)中提到:“大多数的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而实际上,目前已经证实热缩冷胀的金属至少有三种,分别是锑、铋、镓。因此,教材中的概念表述较绝对化,容易让老师和学生都误以为只有锑和铋两种金属是热胀冷缩。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需敢于质疑,并在授课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检索,在授课中将此知识点予以补充。1.3图文板块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中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与浮”,在探究实验“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的对话栏目(图5)中提到:“我们取100毫升的水加入食盐做实验”、“再做一杯糖水试试看”,而实验记录单记录的是在100毫升的水中食盐的量与马铃薯沉浮情况,并没有涉及糖水的观察和记录。在记录表下方的对话栏目中除了讨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又提及了“是糖水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吗?”。前后对话栏目与实验记录表图文不一致。建议教师在授课中添加一个“在100毫升水中糖的量与马铃薯沉浮情况”的实验记录表,再在班上分别进行分组实验。2.实验方面2.1可现性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第八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在探究实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部分提出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盘子里建造一个有山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建造家园时将所学坡度和植被覆盖情况的因素考虑进来,探究怎样减少暴雨对土地的侵蚀。而教材中直接向学生展示了实验模型图(图6)。从图上看,建造的家园周围设置的山地坡度和植被覆盖情况确有不同,但是如果在上方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模型中土壤被侵蚀的情况没有明显差别。在实际教学中,按图中的设计进行实验,很难观察到土壤被侵蚀的现象,即实验的可现性较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操作规范、流程简洁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这样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全程直观呈现,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整个课堂也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学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3]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现实中暴雨对家园造成伤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震撼,认同预防水土流失的重要性。2.2可操作性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第五课“浮力”,在探究实验“测量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中需要在水槽底部将小滑轮固定,教材在资料卡片中提到“用橡皮泥固定住”(图7)。橡皮泥的制作原料以面粉为主,虽不溶于水,但面粉易吸水,遇水易化成糊状。因此,实验过程中,橡皮泥会被拉起或滑动,无法承受拉力,并且橡皮泥会粘在水槽上。因此,橡皮泥不仅达不到固定滑轮的作用,还会造成仪器清洗困难,增加教师整理器材的工作量,实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在这个实验中,使用一个带孔的吸盘,例如穿孔吸盘或者燕尾吸盘即可代替小滑轮在水槽的作用,同时降低仪器清洗的困难,减少教师工作量。2.3操作规范性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热”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中,探究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图8)和“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图9)中,教材中给出了实验的装置图。可以发现,图中是直接将温度计放在长方形的纸袋中,而对玻璃管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视线与此种温度计液柱顶端齐平。图中装置在实验中学生操作时不能进行规范的读数,这里可以将玻璃管温度计换成探针温度计,直接将温度显示出来,使实验更加规范和精准。以上是笔者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再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用教材教,还要学会活用教材,对其中不完整或难以实现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参考文献:[1]刘启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8(08):15-20.[2]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科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简秀娟.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新课程导学,2020(2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