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6期目录
促进参与式学习的内涵发展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从内涵上看,参与式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平等参与中唤醒主体意识,在文化情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在社会对话中张扬创造个性。平等、专业、对话、创造是参与式学习的关键词。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参与式学习是学习者在...

从内涵上看,参与式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平等参与中唤醒主体意识,在文化情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在社会对话中张扬创造个性。平等、专业、对话、创造是参与式学习的关键词。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参与式学习是学习者在实践中确众自信,发现自我、创新知识的过程,是寻找自我存在价值的社会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参与式学习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探索自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活动,是学习者认识文化自我、能力自我的学习实践,是适应社会、驾驭机遇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追求。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通过“中止判断”方法来领略民主关系、平等机遇、合作机制、探究行为、经验共享的对话乐趣,发现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契机以获得创造自我途径的实践形式。语文参与式学习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平等参与、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小组和班级学习形式,引领学生自主运用语文知识,历练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实践活动。

语文参与式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体现公平性。教育公平是开展参与式学习的前提,促进每一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自身发展,帮助和鼓励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树众自信心,是语文参与式学习的情感追求。第二,突出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开展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培养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三,强调情境性。创设语文知识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好奇心与内驱力,并由浅人深梯度设计语文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铺设适宜于循序渐进引领学生发展的实践之路,是语文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充分条件。第四,实现合作性。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主义的指令,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教师通过提供语文知识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激励学生自觉生成合作的愿望、合作的行为和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第五,生成探究性。语文知识问题情境和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学生才能够找到探究的方向,欣赏发散思维的魅力,

体验刹那顿悟的兴奋,获取创造性的成果。第六,实践反思性。语文学习的真正效果体现在反思性环节,既有对成功体验的反思,也有对挫折心理的反思,尤其是借助言语实践产品来强化语文学习的效果,检验实现学习目标的程度,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深人学习的策略,从而达到参与式学习的理想状态。

从教育功能来看,语文参与式学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言语实践功能

言语实践是指以聆听、阅读、对话、写作、探究、审美等言语活动有序展开的学习过程,其中聆听和阅读是信息的输人过程,对话和写作是信息的输出过程,探究和审美是创造言语、创造思想的过程。这是语文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教育最突出的功能特点。这一功能不但会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写作表达水平、口语交际水平、问题探究水平和实践审美水平的展变化,而且会促进学生的知觉(如速读)和动作(如书写、打字)技能的提升。言语实践是开展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性保证。

二是认知教育功能

认知教育依次由识记、领会、运用、分析、概括、评论六个层级目标构成,其体表现为积淀文化知识、理解文本意义、运用学习方法、分析内容结构、概括要点主旨、评论审美体验等方面,这些既是检测语文能力层级水平的依据,也是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认知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思维发动机,是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的科学化途径。

三是情感教育功能

情感教育依次由愿意、行动、批判、建构、创造五个层级目标构成,具体表现为愿意参与语文学习的相关事宜,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并有了语文学习行动,能够判断并发表对学习材料的想法,能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会出现创造J吐的鉴赏成果或写作成果。情感教育发挥着强化学习动机的作用,最终目的是塑造完美和谐个性,建设美丽人生。

四是积淀知识功能

积淀知识涵盖名物知识、方法知识和理论知识等方面。名物知识常用回答、知道、复述、识记、连接、背诵等行为动词引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明自“是什么”,来积淀人生发展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方法知识常用诵读、策划、模仿、应用、练习、转换等行为动词引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掌握“如何是”,来习得今后发展必需的语文能力;理论知识常用鉴赏、分析、比较、分类、解释、定义等行为动词引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为什么”来培养严谨、求是、创新的学习精神。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