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环境对新生专业成绩、学习行为的影响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高校新校区环境对新生专业成绩、学习行为的影响谢文贤唐虹刘寅(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省自贡市,643030)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飞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递增,许多高校在不断优化结构的同时,增建...
高校新校区环境对新生专业成绩、学习行为的影响谢文贤唐虹刘寅(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省自贡市,643030)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飞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递增,许多高校在不断优化结构的同时,增建新的校区以扩大发展空间,缓解教育资源的不足。新老校区的育人效果、人才培养存在差异。论文选取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新校区学生《解剖生理学》和《解剖学》成绩与旧校区学生进行对比,数据显示新校区学生专业成绩低于旧校区学生。此结果与新校区环境、学生管理、学习氛围、文化引领等因素有关。针对调查结果,论文提出加强学生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和考核等措施,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积累,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词:新校区;专业成绩;学习行为;影响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课题“差异性校区环境对新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职成教学[2019]27号)成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招生人数连年递增。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3779多万,毛入学率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91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2所);在校生人数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在校生的20%。在此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在不断优化结构的同时,为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多在本部校园之外增建新的校区,扩大发展空间。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1]。各新校区硬件建设、校园环境带来的育人成效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不可复制、不能重来的特点,新校区的建设及新校区校园环境中育人效果如何、新校区与旧校区相比是否更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否更利于学习,新旧校区的管理方式不同对育人成效是否有影响,这些内容需要教育从业者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及评价和改进。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卫康院)前身系1918年加拿大基督教会创办的仁济护士学校,建国后经历数次易名,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自贡卫生学校。2012年2月,在原四川省自贡卫生学校基础上建立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18年8月,经政府主导搬迁至自贡市东部新城校区。新校区占地1066亩,在校生人数逾8000人,距离主城区10Km。新校区周围主要为小丘陵及农业耕地,无城市建筑及休闲娱乐场所,通往市区的公交车车次少、时间长、交通不便,学生生活和学习均在校园内完成,暂时形成“孤岛”效应。以卫康院学生为调查样本,取其专业课成绩、教师授课情况、学生管理、学习习惯、学习时间长短等内容,对刚搬入新校区的一年级新生(2018级学生)展开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与在旧校区度过一年级的学生(2017级学生)同时期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找寻新旧校区环境可能对学生的影响,并针对调查中可能发现的不足进行完善。1、采取对比研究方式比较学生专业课学习效果(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新旧校区学生随机选取2018级中药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280名(该批次学生自进校以来均在东部新城校区学习和生活),取其《解剖生理学》和《解剖学》成绩与2017级中药专业和护理专业204名学生进行对比(该批次学生在市中心的汇东校区学习一年级的专业课程),确定其是否有统计学意义。(2)学生高考录取成绩对比2017级普通大专类学生高考录取成绩为文科414分,理科329分;2018级普通大专类学生高考录取成绩为文科422分,理科339分;所选取的对象均为参加国家统一高考后上线学生,学生高考分数段详见表1,可以分析出2018级学生高考成绩优于2017级学生。表1新、旧校区学生高考成绩对比组别学生数(人)450分以上400-449
文科(占比)理科(占比)文科(占比)理科(占比)
2017级录取学生125713.28%0%78.6%15.8%2018级录取学生191021.27%0.41%79.03%22.86%
(3)教师授课情况将选取的两个批次学生授课教师进行对比,职称层次基本相同,中药专业的教师为相同教师任教,近两年来教学水平相当。教授2018级解剖学的教师增加一名初级职称的研究生。具体情况见表2及表3。表22017级中药专业与2018级中药专业授课教师组别解剖生理学基础
学生数(人)授课教师职称
2017级中药1-2班72段河军、谢文贤副高/中级2018级中药1-3班140段河军、谢文贤、刘霞副高/中级/中级
表32017级护理专业与2018级护理专业授课教师组别解剖学
学生数(人)授课教师职称
2017级护理8-10班132刘霞中级2018级护理8-10班145游真、刘琪、卢翠洁中级/中级/初级
(4)学生出勤情况卫康院教学管理严格,规定专业课需要学生常规出勤,任课教师会对学生的出勤进行严格考勤,除病事假外均要参加以上专业课程的学习。估算两门课程的出勤率均为100%。2、数据对比及研究结果(1)专业课成绩结果根据第一学年期末专业课考试成绩显示,在授课教师水平相当、考试试题难度系数相近的情况下,2018级学生试卷成绩平均分均低于2017级学生,具体情况见表4及表5。表42017级中药专业与2018级中药专业对比表组别解剖生理学基础
学生数(人)期末平均成绩(分)
2017级中药1-2班7265.862018级中药1-3班14061.02
表52017级护理专业与2018级护理专业对比表组别解剖学
学生数(人)期末平均成绩(分)
2017级护理8-10班13266.762018级护理8-10班14553.07
(2)调查问卷结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长短、学习能力、到市区频率等内容展开问卷,回收351份有效问卷。其中2017级问卷为学生一年级在旧校区时填写汇总。问卷结果显示:旧校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长,上网时间更短,且外出频率更低;新校区学生花费在上网和外出的时间更长。选取其中差异性较大的四项整理到表6中。表6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组别问卷内容
学生数(人)每天课余用于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个小时?即有预习也有复习上网查阅资料一个月上街几次?
2-3小时占比占比2-4次5-6次
2017级学生23114.90%27.50%55.50%10.0512.5%
2018级学生12010.82%39.39%71.00%19.91%14.29%(3)教学管理调查结果卫康院在2015年试行院系二级管理。学院统筹全校学生工作,对全院学生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具体管理和辅导员考核由各系部承担,每名辅导员一般承担3-4班的学生管理工作。在2018年7月前学院在汇东校区旧校区时要求每班辅导员早自习、晚自习均要与学生交流沟通。2018年搬迁到东部新城校区后,因学院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辅导员晚自习后无法回家,基于人性化的考虑各系部改变了学生管理方式,早晚自习等采用轮流值班的方式,但导致一个值班辅导员要与多个班级学生交流,情感交流减少,交流效果降低,详细情况见表7。表7早晚自习值守人员统计序号系部东部新城值班人数(人)班级数(个)东部新城学生管理(班/人)汇东校区学生管理(班/人)
1药学系3247-8班/人3-4班/人
2护理系4-55510班/人3-4班/人
4、研究结论与讨论4.1新校区学生专业课成绩存在劣势从两门专业课试卷成绩看,在新校区度过一年级学生(2018级学生)平均成绩均低于在旧校区度过一年级的学生(2017级学生),部分专业差距较大,此结果与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结果相悖。4.2学生成绩差异性可能存在的原因学生学习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教师授课效果、学生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和教育管理水平相关[1]。基于前期对教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调查问卷、教学管理调查等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成绩的差异性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4.2.1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差异从收集到的351份学生问卷得出:在每天课余再学习2-3个小时的比例上,2017级学生比2018级学生多4.08%,学生的努力程度不同,可能对学业成绩有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亦有明显差异:习惯上网查阅专业内容的学生,2018级比2017级高15.5%,花费的时间更长。因新校区周围无任何娱乐设施,学生业余花更多时间上网、睡觉等,亦有可能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网络娱乐。通过调查了解,新校区学生在学习氛围和学风上较旧校区有所下滑。与预想不同,新校区学生并没有因交通不便限制出行,他们到主城区频率高于旧校区学生,主要进行购物、娱乐等。4.2.2学生管理方式的差异(1)学院搬迁到东部新城校区后,老师仍然住在市区,由于交通不便,因此老师与学生沟通机会较少。学生在接受到知识传承的同时,难以与老师进行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师生之间存在着情感断层。由于辅导员在值守晚自习后不能回家,各个系部均改变了原来定班值守的方式,改为轮流值班,导致值班教师减少,与所守班级的熟悉度也下降,对学生的敦促作用或有降低。(2)学生工作的多重管理严重。学工处、团委、二级院系往往存在同时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使得管理的规范性欠佳、效率较低,呈现出较散乱的情况[2]。4.2.3教师授课的情况两个年级的授课教师基本保持稳定,新校区的班级中新增一名初级职称教师,或可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4.3可采取的改进措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管理与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开展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3]。有效的管理、教育对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针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新校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工作:4.3.1加强学生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力上的好坏及高低之分,只有各种智力不同组合形成的差异,要正确看待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4]。但由于各个学院学生来源的差异,大专院校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要低于本科院校学生,需要更加强调有效的督促并形成良好习惯。学院的顶层设计、检查落实、实际管理要更加突出与学生的管理和交流,如应进一步加强对早、晚自习等的督导和关注,安排更多的教师分班级驻守,不应过多强调学生的自主性。4.3.2进一步创新教育标准管理机制,提升教学质量(1)以教学质量提升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要始终树立教学质量至上的工作方针,以建设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技能互补,团结协作,能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特别要注重通过集体备课、老带新等方法达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和同质化。(2)以精品开放课程和教材建设为动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和适应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共享[6],并将此教学资源的共享化纳入到考核中,杜绝教师授课分平差异过大。(3)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突出考核结果的反馈及改进,采用PDCA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质量。4.3.3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和考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获取的知识也总是有限的(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可能显得更为重要,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这就要求教师得紧紧抓住教学活动这个基本环节和重要载体,将看起来略显散乱的直接经验知识有机融入系统的间接经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反思和重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优化思维模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得到丰盈和拓展,为其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