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阶梯式”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浅谈“阶梯式”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王思琼(楚雄州楚雄市鹿城镇中心小学,云南省楚雄州,675000)班级管理,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人"严"字当头,有人"爱"在心中,有人信奉"美道酬勤",有人坚信"不...
浅谈“阶梯式”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王思琼(楚雄州楚雄市鹿城镇中心小学,云南省楚雄州,675000)班级管理,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人"严"字当头,有人"爱"在心中,有人信奉"美道酬勤",有人坚信"不打不成器",而有的人而软硬兼施,方法用尽,但不管何种方法,只要运用操作得当,回收必然丰厚。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信奉这段话。“阶梯式”班级管理就是培养学生资助管理意识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是具体的阐述了“阶梯式”班级管理的的具体操作方法。1、形成长效的团队建设机制“团队建设”是班级管理和“参与式活动课堂”的载体。怎样编排小组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很随意。接手新的班级或开学初,特别是新接手的班级,开学第一周就先按好中差、男女生人数比例等进行团队建设,如果新接手的班级可能得用一个周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多方面的,可以向学生了解,向前任教师等多方面了解学生,不断调整,用最快的时间达到小组整合的做优化,以后小组调整尽量做到大稳定、小调整。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班级公约、约定、目标、小组的奋斗目标,小组的约定,形成班级管理的细则,让师生都目标明确,心有所向。2、形成长效的管理考核机制一个集体、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都要形成管理机制,当然班级管理机制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同样一个班主任面对不同的班级也要建立不同的管理考核机制。但总的一个理念就是面对不同的班级都要把学生“自主、自理、自治”能力放在第一位,确实要府下身子、放平心态,有时甚至不能把学生当学生,当做成长中的人,也要有爱心、耐心、恒心等、用心接受学生。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保姆型”和“警察型”的,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成员以不同的形式参与集体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成员的士气、改善心理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根据管理心理学的这一原理,我在班级管理中实施“阶梯式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有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阶梯式管理”的主要方法是班主任管理小组,小组长管理小队成员,专设“班级德育量化评比”,由班主任记录考核,设“()小队德育量化评比”,由小组长负责记录考核,每周结束,低年级可以给“笑脸”的方式根据得分排名情况“添头发”,小队以得分多少排名给每个成员在“比一比,谁的红旗多”的评比表上加“小红旗”。高年级可以以分数的形式加分排名。这样的管理,充分体现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会对管理者多一份理解和支持,进而产生上下左右较为融洽的心理氛围和群策群力、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实现我价值的迫切感和为班级、小组争荣誉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这种自我管理中,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班级管理与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管理,一是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二是体现人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培养自主管理意识;三是细化责任,培养责任意识。3、形成长效的激励竞争机制荣誉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追求目标。中国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知荣辱”视为高于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人同此心,心存此理,教育学生时,荣誉激励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评优争先”是学生比较敏感的问题。重视每周的小组考评,每月的各种标兵,“六一”“新年”评选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学习小组,文明班级,寄宿制的文明宿舍等都是为了树立榜样,鼓励先进。从我带班级以来,我一直都在尝试各种评比的方法,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照制定的评比细则,结合每天,每周、每月的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的进行评比,评选要有理有据,给每位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只要努力,都有机会。如果只凭班主任的印象随意上报,就不会达到激励的效果了,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做也不做,说也不说”这种可怕的局面。因此评先推优一定要形成机制,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常规工作。4、形成长效的帮扶机制后进生的辅导是老师们都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又是老师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而考核达标率高低就是由班上这几个后进生决定的。也不仅仅是质量原因,后进生他们就是一个弱势群体、问题学生造成后进的原因有智力问题,身体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家庭问题,行为问题等等,相对其他学生更需要关注、帮助。后进生的辅导,要借助班级、团队的力量,实行小队负责制,让后进生的学习、安全、纪律等和小组的所有考核挂钩,同时要具体负责到人,形成一个习惯,先自主思考做题,做好关注自己的同桌,有困难再互相帮扶,小组交流时时时提醒他倾听,发言,分享时多给这类型学生一些机会。例如:整个班设有助教,一级(班长、学习委员)、二级(各科代表)、三级(小组长),老师有培训或什么活动,这些助教就按老师的布置的预习单组织学生预习,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和晚上都有预习的任务,然后课堂上就组织各组组长讲解,最后一级、二级来解决小组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梳理强化重难点。平时就把小组按名次好中差的给队员分为ABCD,回答问题按1234的加分,也就是说后进生回答问题小组分就多。在山嘴子我也尝试过类似的教学方法)。还有些时候相对教师的讲解可能孩子用孩子的理解、思维、方法去讲解,孩子们更喜欢这种氛围,更容易接受。另外,如果后进生多,光靠老师辅导,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数学,又不当班主任,让他抄抄写写,读读背背不起作用,课间几分钟,每节课2个,一天每节课间不休息,遇到其它课,磨蹭两下,有的下来才动笔又上课了,再说还有其它科也要辅导,孩子也需要休息、调整,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师生都疲惫了,辅导就无效了。因此,班级和小组上要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使之形成习惯、氛围,后进生辅导才会有效果。总之,班级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领导艺术;既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上述种种班级管理策略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时候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交叉甚至部分互相包容。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抓住不同的时机,从实际出发,把准内容,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管理策略,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以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