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效的关键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教育实效的关键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脱根德(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甘肃省兰州市,730300)摘要:“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除了...
教育实效的关键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脱根德(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甘肃省兰州市,730300)摘要:“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除了教师有爱岗敬业的教育情怀,阳光健康的积极心态,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丰厚的人文知识,幽默风趣的教学特点外,还需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也是教书育人的精髓,立德树人的根本。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教学成效;尊重;和谐1、问题来源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亲其师,信其道”这一原理,每节课几乎都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成长,学生也非常喜欢我的课。可最近的一次课堂意外,使我没有想到,也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遵循这一原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情境再现那是2019年9月27日下午,早上刚刚结束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历时两天半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下午第一节上高一2班的历史课。我如往常一样踏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开始今天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进教室,我明显感觉到今天同学们“老师好!”问的有气无力。首先通过提问复习已学知识,进而导入新课。当我在黑板上写出标题: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引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导学问题:1.什么是罗马法?2.罗马法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起源-发展-完善及原因、过程)3.罗马法的内容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对当时的罗马和后世的西方产生什么影响?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我发现今天高一2班的学生很不配合。因为当我提问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微弱地回答;当我要求阅读课本时,大多数同学把双手盘放在书本上盯着书本,看似在看书,实则在发呆;当我组织课堂讨论时更是失去了往日热烈的场面,甚至有些学生打起了瞌睡。看到这些情况,我内心有点纳闷:他们今天怎么了?我该怎么办?为此我想调动一下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说:“同学们,你们今天怎么了?精神萎靡不振,状态老气横秋呀!这怎么行呢?要知道你们可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能不能拿出点精、气、神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经我这么一问,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到:“能!”尽管底气还是不足,但整体情况有所好转。为了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迅速回归到教学之中。可过了十多分钟,那种死气沉沉的局面又出现了,居然有一些同学趴在课桌上睡着了。由于着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没多想就把那几个趴在课桌上睡觉的同学叫起来,要求他们到教室后面站着听课,以防他们继续睡觉。那几位同学都极不情愿地站到了教室的后面。有些同学揉着惺忪的眼睛、有些同学整理蓬乱的头发、还有些同学擦着嘴角的口水,形态各异。看到这些虽已气愤难忍,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还是忍住了。正当我准备继续讲课时,发现其中一位高个子男生居然靠坐在教室后排的空课桌上了。刚压下去的怒火一下子窜了上来,我扔下手中的粉笔直接走到教室后排,厉声命令那位高个子男生站立,不能靠坐桌子。可这个学生不但没有站立起来,还回了我一句,“我站不住”。好家伙,我的那个气愤啊,使我瞬间失去理智。“一个大小伙子,站不住,骗谁呢?”在大声喝斥他的同时,一把将他拉到前面来,让他站好。可当我松手后,他又退回靠坐在桌子上了。同学们都用不知所措的眼光看着我,大概是学生第一次见我这么生气吧。我被真正的激怒了,很想给这位学生一记耳光,就在此时,我听到一位女生弱弱地说了一句:“老师,他受伤了!”“什么?受伤了?咋受得伤?啥时候的事?”我连问了几句,正不知是该安慰他呢,还是继续批评他呢,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很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了句“下课,后面再找你算账!”就逃也似地离开了高一2班教室。在上完第二节课后,我发现高一5班的学生状态也不怎么好。尽管我还余怒未消,但也在反思上一节课发生的事情。我寻思着高一2班怎么了?开学以来和同学们的关系一直都挺好的,课堂气氛也一直很融洽呀,为什么今天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个男同学怎么了?他为什么要和我对着干?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不管怎样,这件事情必须尽快处理好,否则这以后的课还怎么上啊!于是,我找高一2班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并寻求他的帮助。当我把情况告诉把老师后,他立即到教室里了解情况,回来后向我做了详细解释。原来今天早上运动会上跑4*400米接力赛的时候,那位男同学摔倒了,手臂、腿脚都摔伤了,而且导致4*400接力赛倒数第一,失去了获奖机会,导致班级总分低,没能获奖,影响了同学们的心情,才出现了前面课堂气氛不佳局面。尤其是那位苏怀亲同学,因自己摔倒使班上失去了获奖机会,内心自责,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自责交织在一起,导致他心情极差。另外这个孩子父亲去世的早,母亲改嫁后他的继父对待他简单粗暴,缺少父爱,和继父关系处理的一直不好,逐步形成了这种孤傲、倔强的性格。他原来不叫这个名,后来他自己改名为苏怀亲,意为怀念父亲。听到这些我内心深感自责,今天我怎么就那么沉不住气呢?居然发了那么大脾气,怎么就没有耐心地了解一下孩子们的情况?尤其是对这个缺少父爱的孩子,无形中在他伤痛上洒了一把盐,他这时候的内心还不知有多疼呢!于是我立即找来了这位同学,和班主任一起对他做思想工作。首先真诚地向他道歉并请他原谅,然后真诚地和他谈心,询问他的困难并表示愿意帮助他,愿意和他交朋友。最后又到班上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并和全班同学交流,建议同学们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给老师提个醒,以免老师再犯错误。最后苏怀亲同学笑了,孩子们也都开心地笑了,我轻松地走出高一2班的教室。3、教学反思这件事情结束了,可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要知道我可是一名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由此我想到了我校乃至我县近年发生的类似事件还真不少啊。这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一是要重视课堂气氛。教师上课只注重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忽视了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和课堂气氛和谐,从而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中,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不能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什么课堂效果了。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备方法外,备学生更是至关重要。备学生要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班级群体情况,才能根据学生和班上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待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不能急燥冒进、简单粗暴。还应注重倾听学生的诉求,不能只要求学生一切服从教师的安排。二是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环节,忽略了学生已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能动的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主见的能动的主体——学生,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要想把一个个孩子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除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感和自主意识。这不仅需要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更需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来感染;不仅需要通过教师待人接物的风格来熏陶,更需要教师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来塑造。欲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实现这样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自由、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最终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鞭策和感化。三是要充分尊重学生。教育教学本应在尊重关爱学生、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开展,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教书育人。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一种“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教师本位思想,学生应该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一旦学生行为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乃至处罚,这是对学生不尊重的做法。缺少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关爱,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反感。其实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不过是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正如领导干部是公仆,广大人民群众才是主人一样。所以尊重与关爱学生、师生平等对话才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把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