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摘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是高效课堂中的重要能力保障,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成效。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培养,从生活中身边熟悉的事入手,找准突破口,激发兴趣,有效教学。关键词...
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摘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是高效课堂中的重要能力保障,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成效。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培养,从生活中身边熟悉的事入手,找准突破口,激发兴趣,有效教学。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作用日渐明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更多的是老师把知识给于学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从小习惯这种模式,没有老师的带领就不会学习,更不会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学习,这已成为年轻一代发展的瓶颈,这也是我们高效课堂要突破的关键。那么这种能力怎样培养,什么时候培养呢?我想教育就应该趁早,否则形成了思维定势,探究能力就难以挖掘,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越小越好。下面我就听过的一节小学数学课《分类和整理》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这节课的过程是这样的。开始老师在大屏幕上呈现几个超市货架上货品摆放的图片,像苹果、火腿肠等等,都分别整齐的摆放着,让学生说说超市里的货物是怎样摆放的,有的同学说:苹果和苹果放一起,火腿肠和火腿肠放一起。老师又问:你还发现超市里别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说衣服和衣服放一起,文具和文具放一起。老师说这叫分类,大家说说分类有什么好处?然后学生回答,分类可以方便找到,有学生回答:语文书和数学书作业本放一起,就找不到了。老师说:分类是为了方便找到。之后老师就拿出一些气球模型,看谁能把这些气球分类?学生按形状分、按颜色分,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分类,在纸上画,到黑板上画,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分类现象,有的同学说超市里的货物是分类放的,书店里的书是按分类放的,家里的鞋,文具店里的文具,麦当劳里的食品,衣柜里的衣服。这节课就结束了。我觉得这节课从上课氛围上,学生一直是在严肃紧张中,配合老师的步骤要求来学习,并且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受到关注,有一个学生被提问了7-8次,好多学生在课堂里静默着。我想《分类和整理》这个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活因素。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行为,它就是属于生活的范畴,因此教学完全有可能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做来体会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拿一堆玩具来,让学生们自己挑选出他最爱玩的一类或一种玩具,看看玩具怎样放最容易挑出来,谁挑选的最快,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玩具怎样摆放最容易最快的挑出来?开始可能同一类的玩具有很少的一部分,摆放在一起的,开始挑的时候就是乱找,会很慢,学生就会急着想办法:怎样会挑出来更快些?这就有了探索的动力,随着通过学生不断的尝试,可能摆放在一起的会增多,逐渐的同一类的玩具,摆放在一起的会越来越多,挑出来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最后同一类的都摆放在一起,就很快的挑出来了。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很容易找到“把相同类型的玩具放在一起”最容易挑出来的方法,教师再加以点拨,知道相同的放在一起就叫分类,学生通过自己的做,逐渐知道了分类的办法,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分类的好处,这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得出的结论,这就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样的学习不单单是联系生活,而是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做他生活中经常做的事,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在动手中不仅感到了学习的快乐还将抽象和死板的知识简单化了。学生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相类似的情况:把书包里的写字本拿出来,看谁拿得快,其实生活中自主探究无处不在,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思维习惯,一个突破口。在这节课上,有学生说把语文书和数学书放在一起就找不到了,这是多么好的生活体验,老师没有抓住,也没有深挖。这节课是《分类和整理》,整个课堂老师没有涉及到整理这一环节,光练习分类了。学生有了前面做的探究体验,做整理就容易了,把书包整理一下,把自己的铅笔盒整理一下,把教室里的东西整理一下等等,凡是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都可以让他去做。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分类,也学会了整理,提高了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学生也知道了知识学习该如何入手,探究并不深奥并不难,只是需要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找到切入点,通过自己动手动脑,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知识的学习,他就会先想到生活中相关行为,可能这样的学习开始会遇到些困难,但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至观重要的,具有长远的意义。与照本宣科,把知识给于学生是两个路子,两种学习。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