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建设方式之国际发展概览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何克抗认为,解决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在于内容建设模式。建设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到资源的流动性以及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同时,也应当关注资...
何克抗认为,解决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在于内容建设模式。建设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到资源的流动性以及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同时,也应当关注资源开发应用环境的支持与管理。由仅仅关注学习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转向同时关注(甚至更为关注)学习资源应用环境的支持与管理,这是当前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一个新趋势。
关于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采购,各国正逐步重视鼓励多方的参与,同时加强终端用户(教师、学生)的话语权。例如,美国和新加坡在制定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学生、内容专家、政策制定者、技术专家、企业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员的广泛参与。对于我国而言,资源内容的建设可以由基层的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组织,采取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步建设、共享使用的模式。2.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建立一个统一的动态平台,整合现有资源与平台。资源的开发并非多多益善。相反,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深层次应用,对于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大有裨益。目前,我国国家基础教育网站建设刚刚起步,现有的各资源平台缺乏系统性,结构杂乱。再者,各资源库中存储了大量的资源,却缺乏有效的资源优化管理和遴选推荐制度。最后,在资源库中大量呈现的内容,不一定是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最需要的内容。以中国教育资源网为例,站内链接不重复的网页仅为1.12%,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该是网络课程、课件、媒体素材、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等,而不是广泛链接或嵌入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的无穷大与每位使用者的小世界之间,如果不能有限联通,数十万网站和数百亿网页资源对学习者而言犹如“信息汪洋”,难以直接面对,甚至会降低用户使用资源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一个机制,鼓励社会各方开发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并把网络上众多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运用这些资源,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黎加厚倡导以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为中心,转换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视野。他指出,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从着眼于“物”的静态“库”建设思路,发展到着眼于“人”的动态平台建设思路。因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动态平台,整合现有资源与平台”作为一种资源再筛选、重构的方式,可以使用户在搜索资源的时更具针对性,节省时间、精力。如今,国外已经在着手实践,通过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的建设,在资源和用户中间搭建连接,从而解决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源共享问题。美国建立了教育资源门户网站,该网站中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它作为中介,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到了一起,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家长、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而英国产业大学作为学习者(消费者)和学习产品(供应者)之间的中介机构,同样将全社会各种教育产品的提供者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教育产业系统,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