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与全科教师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小学教育与全科教师2006年,湖南省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2011年湖州师范学院开设“全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与全科教师2006年,湖南省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2011年湖州师范学院开设“全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之后,广西、重庆等地纷纷开展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目前国内学术论文论及小学全科教师的必要性时,多从农村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的现状出发,认为“实施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高规格全科教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短缺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有从包班制、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教师标准等角度论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这些论述虽然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必要性,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抓住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之要旨。笔者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并不是应急之需,也不是过渡形式,而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小学教育特殊性的必然要求。1、小学教育的特殊性与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来说,全科教师是小学教育特殊性的必然要求。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启蒙性,要求小学教师必须通晓小学各科知识,相应地也就要求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必须培养小学全科教师。1.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对培养全科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需要培养小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具体包括:人文素养的基础教育、智慧品质的基础教育、个性品质的基础教育、科学文化的基础教育、身体素质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瓢”‘基础,‘基本,“绝大多数”,体现的就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对全科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一,要使学生掌握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师自己首先必须熟悉各学科知识。所谓全科教师,除了“文理通吃”,对艺术类的课程也要有一定了解。如果教师只强调“学有专长”,很可能就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与培养。其二,基于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师应具有较为深厚的教育教学知识,对专业知识则应强调广度,而不是深度。学者调研发现,许多小学教师认为专业知识不需要太深,甚至有教师认为在中学获得的专业知识已经能够应对小学教学的需要。[3]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深度的低要求,使得全科教师制度具有可行性。1.2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对培养全科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教育应当是全科教育。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应当从小学开始,小学教育应为儿童构建对真实“生活世界”的整体认知打好基础。这就决定了小学教育应是以综合为主的教育。然而基于对群体利益的考虑,小学教育中出现了以分科教育代替全科教育的趋势。分科教育与全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分科教育着眼于人类群体性利益诉求,将文化以条块分割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静态的封闭式灌输。全科教育则倾向于人类个体性利益的满足,在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中对教育对象进行动态的开放式导引。分科教育更多适用于具有职业发展性的中等教育及其以上教育,全科教育则更多适用于基础性的初等教育。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的是分科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与结构,忽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科学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针对我国小学教育分科教育之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对全科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一,小学教育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放头脑、豁达性情、新颖创意等综合素质。应对全科教育的需求,小学教师不需要掌握很高深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掌握更综合的知识。小学教师如果只强调对某一领域学科知识的“专”与“精”,不但不能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性的要求,反而可能会产生与学生的距离感。其二,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有助于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学科教师容易站在各自学科立场,忽视学生其他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割裂评价”,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全科教师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优势,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困1.3小学教育的启蒙性对培养全科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明显变化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如兴趣、习惯、性格、自我意识、观念(小学生更多的是指情感、情绪)等。从知识与能力的结构来分析,小学阶段对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些都决定了小学教育的启蒙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向师性更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智能发展水平却较低。这必然要求小学教师要善于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能把握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高效地发展学生智力。C67教师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最大的引导功效。这就对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各种能力和非智力品质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科教师可以有效满足小学教育的启蒙性要求。其一,全科教师有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特征,如果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欠缺,则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引导、启蒙作用就会被大大削弱。其二,从专业技能的角度看,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作为突破点,应用非智力因素的激励与渗透功能,增强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及学生主体人格的有效影响。全科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这方面目标的实现。其三,全科教师有助于授学生以“渔”。小学教育的启蒙性强调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从教师的学科知识来看,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不同之处。小学教师需要特别掌握的是学科教学知识,而这正是小学教师“授人以渔”的关键。《专业标准》是教育部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关于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专业标准》集专家之力起草,又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最终形成正式文件。因此《专业标准》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肯定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全科教师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这种肯定是在正确认识小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小学分科教学偏差的重要纠正。3、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与全科教师理论上,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启蒙性要求必须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同时,我国小学教育的现实,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方面由于居民分散导致学生数量少;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流失,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导致在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许多村小学被撤销或者降格为教学点。教学点普遍存在教师少、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教学点是义务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对义务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适龄儿童就近上学是民生工程,教学点对实施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教学点是农村的文化中心、精神支柱,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能起到宣传新风尚、传递传统文化、移风易俗的作用。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学点必将长期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学点要长期存在,解决目前教学点师资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以及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提升教学点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点生源,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问题。作为各学科都能教的“多面手”,全科教师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全科教师可以解决课程开设不足的难题。全科教师作为“多面手”,任何课程都应该能够承担。我国历史上的中师教育培养的实际上就是全科教师,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全科教师可以解决学生少导致的生师比过大综上,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启蒙性,对全科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最根本的理由。《专业标准》对全科教师的规定,我国边远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现实对全科教师的呼唤,包班制,均从不同角度呼应了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至于包班制,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是必须正确看待包班制与小学全科教师的关系,不能盲目追赶所谓的国际潮流,将包班制作为培养全科教师的充足理由。问题。再次,全科教师有助于改善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点教学水平。全科教师的“文理通吃”、熟悉文艺,是经过培养的,不是“赶鸭子上架”。这些经过专业培养的全科教师“正规军”,一旦充实到教学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点的师资水平。4、正确看待小学教育的国际趋势在论述全科教师的必要性时,许多学者将国际趋势的包班制作为全科教师培养的理由。有学者认为,包班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小学教学模式,是英国、美国、日本、瑞士、德国等教育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国外一些学校在招录小学教师时,很多职位都没有专业限制,要求的往往都是全科型人才。川不可否认,包班制可以作为发展全科教师的理由之一。但是对包班制要正确看待。其一,包班制的产生还在于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启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