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政教育创新“四策”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高中时政教育创新“四策”魏雅(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芜湖市,241002)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
高中时政教育创新“四策”魏雅(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芜湖市,241002)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时政资源在扩大学生政治视野、增强政治实践能力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对学生政治认同精神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中时政教育要转变思路,勇于突破,从时政素材选用、时政信息交流、时政舆情采集、时政生活参与四方面寻求创新,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为政治课注入新的活力。关键词:时政热点;高中政治;创新策略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变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新成就。”[1]由此可见,政治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补充相关时政以丰富学科内容,使政治课与时俱进。当下,囿于升学机制和传统教学理念,高中时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时政资源不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正面导向作用,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进一步受到制约。基于此,高中时政教育应摆脱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从课前选材到课后评价、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学生到老师,全方面、多角度的打造时政教育常态机制,提升政治课堂的魅力,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1、时政素材选用:精选材料、优化处理时事政治就是指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国内外大事,[2]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全局性的事件,主要表现为党政、社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3]时政资源具有流动性强、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要求政治教师做到精选材料,优化处理。即选取材料要遵循“新”、“近”、“真”、“精”的原则。“新”指新颖性,即时政材料政治性强,教师要尽量减少说教,采取形式新颖的活动;“近”指教师选择时政的范围应尽量限于最近半年之内,不应选择年代过于久远的案例;“真”指真实性,时政是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变革的重大事件,深刻推动历史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到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不应为达教学目的而胡编乱造;“精”指精炼性,时政材料时刻处于动态更新中,面对如此“浩荡”的时政素材,教师一定要依据课标和教材要求进行选材,素材不应贪多,精炼就好。除精心选取素材外,教师还要根据本课知识结构和重难点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做到“以小见大”、“长短结合”。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将教材小知识与时政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课本知识尤其是重难点入手进行素材的加工处理。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可以对接到建国70周年大会这一时政,通过只节选阅兵片段,着重表现出我国的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整合时政资源,对接课本知识,使教材考点与时政知识切合相溶。“长短结合”即教师处理时政素材要兼顾长效性与即时性。例如,精准扶贫一直是长效热点,但笼统的讲解国家扶贫政策会导致学生难有深刻认知,因此可结合某地具体的脱贫政策与成效将其具象化,在增强材料即时性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感知。2、时政信息交流:由浅入深、拾级而上由于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的差异,各年级学生对时政教学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因此,在时政信息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不同年级学生时政交流的方式上有针对性的设置难度梯度以符合各年级学生学情,做到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具体来说,高一年级采取课前5分钟时政播报形式开展交流,它分为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关注并收集时政信息,制成剪贴报或文集;第二步,每堂课的前5分钟,按照学号或座位顺序依次安排同学将自己收集到的时政新闻投影展示在多媒体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变身小小时政“报道员”;第三步,就自己收集到的时政信息发表简短的看法,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对于高二学生,教师可采取社会调查和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其展开讨论。在某一重大时政引入课堂后,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参与社会调查或课后撰写报告,将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调查数据作为自己的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为后续知识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再者,政治教师可以和班主任进行协商,设计一系列以时事政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例如可以以“不忘初心——学习十九大精神”或者“全国两会——看代表们怎么说”为主题来召开班会以培养学生对时政的分析能力,并要求同学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高三年级则采取微型时事评论的方式,即教师把时政作为背景材料或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就某个热点问题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角度,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对材料进行深度剖析,问题的设置则围绕时政材料本身,借用近年来各地高考真题或模拟试题尝试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达到与台下学生良好互动的效果。[4]3、时政舆情采集:强化教师和学生对时政教学的评估政治教师进行时政教学的成效如何,应当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强化学生对时政教学的评估以及强化教师之间和教师自身对时政教学的评估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授课最直接的反馈者,也是教师运用时政素材进行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教师对时政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时政材料在课堂各环节中的运用是否合理,学生都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对教师时政教学的评估以衡量教师的时政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了解政治教师在课堂中的时政教学状况,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口头描述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进行了解,也可以在课后询问学生对所选时政的见解、看法或询问学生对所选时政案例对应的知识点是否理解掌握。通过对学生意见最大程度的收集,从而发现教师的教学失误并加以改进。最后,教师还应该利用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评价法,将观察的内容保存起来作为教师时政教学的衡量依据。除了通过学生评估了解教师时政教学是否合理,政治教师也可以通过互相听课的方式来评价时政教学是否达标。同行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从教师语言、教学体态、课堂连贯性、选择与应用材料的准确性等多方面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可以准确查找到自身不足从而改正,并且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可以拓宽政治老师获取时政材料的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自己需要根据同学和同行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和改进,有针对性的反省与矫正。可以说,政治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可以让教师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时政教学能力。4、时政生活参与:开辟时政教学第二课堂高中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必须要加强时政教育并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开辟时政教学第二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时政的良好校园环境。首先,学校可借助广播站,在固定时间段向校园内播放一周时政要闻,在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补充时政知识。其次,可在班级创办“时政专栏”黑板报,轮流让各小组进行信息的搜集、资料的处理和图文的制作,学生于亲身参与中初尝合作乐趣。同时,也可在校园一角开辟“时政园地”或搭建“时政报刊”。“时政园地”轮流由各个班级参与制作。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先由政治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主题,在由同学集体合作进行收集和商讨,然后对“时政园地”进行“装扮”,“时政报刊”的搭建则方便师生借阅,能随时从权威报刊上获取时政信息。最后,学校要借助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渗透时政教育,讲座、竞赛、社团等都是开展时政教育的良好途径,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时政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5、结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5]时政资源给高中政治课打开了一扇天窗,不仅丰富学科内容、拓展课程资源,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法治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时政,既能帮助学生以最快速度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参考文献:[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178.[3]徐敏.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09):32.[4]杨美兰.“微时政”的课堂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2):60-61.[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