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马骏骙马长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省芜湖市,241000)摘要: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早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工具。结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文学相...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马骏骙马长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省芜湖市,241000)摘要: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早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工具。结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文学相关的理论,以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为主要分析对象,在肯定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古诗词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形象的直观、文本的拓展、情境的创造的基础上,也列举了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如盲目使用,阻碍学生想象力;过度使用,分散学生注意力;固化使用,否定学生创造力。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课堂上开始出现幻灯、投影、录像等电子媒体,再发展到如今的集录音、录像、电视、电影等于一体的电化教育,多媒体技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简单地说,多媒体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处理技术集成在一起的技术。[1]它能够如此快速地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有很大的优势,比如打造生动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兴趣;直观形象的画面呈现,提高教学效率等。仅管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给师生带来了便利,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使用的不成熟导致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甚至“弄巧成拙”,尤其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最为典型。下面我将在肯定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上,指出其在应用上出现的误区并提出针对性的使用策略。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优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2]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体现的尤为明显。1.1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内容理解古诗词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即丰富的内涵是通过文字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所以鉴赏和品析一首诗歌首先要从它的语言文字入手。但文字符号具有其抽象性,读者只有在头脑中将这一个个不同的文字符号与具体事物建立等值关系才能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大脑中进行一个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一般老师的讲解并不是点拨引导学生去在大脑中进行思维的转化,而是直接把自己对诗歌的理性分析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熟记创作背景、艺术手法、篇章结构等标准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对诗歌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更没有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也就谈不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了。而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好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转化,以达到对诗歌理解的最终目的。多媒体将诗歌中出现的各项事物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将各项事物进行有机联系,而不用绞尽脑汁地在脑海中进行复杂的想象和推理。虽然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水平,思维不在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但是相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抽象思维来说,直观思维更容易让学生去理解一个陌生的知识。以《使至塞上》为例,作者在诗中通过“单车”、“征蓬”、“归雁”、“大漠”、“长河”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壮阔雄奇的塞外风光图,如果教师不利用多媒体而是仅仅靠语言描述,这些离大部分学生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景物是很难在的脑中想象出来的,自然也就无法串联成一整副图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直观化的优点将学生难以自主想象的事物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了各个意象的基础之上进行整个意境的想象,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对内容理解的难题,又不会阻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1.2化有限为无限,拓展知识范围中国古典诗词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主客观统一,而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统一的表现就是诗词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意象,所以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但诗歌意象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多义性,即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歌中会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造成了古典诗词虽然形式上有限,但是内涵上、情感上无限,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理解鉴赏,同时这也是初中诗歌教学过程中一个重难点所在,而多媒体无论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意象解读过程中还是促进学生自己对诗歌理解上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雨”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就有不同的含义,《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中的雨是“润如酥”般细腻的春雨,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而《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表现出诗人看到外面连绵不断的雨水心中十分的愁苦思乡之情。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雨”这个意象解读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两首诗同时呈现出来进行对比阅读,探究这两种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样是雨,而一个是“喜雨”,一个却是“悲雨”。通过这样将有限的诗歌文本内容扩展开来,既延伸了知识的范围,又在对比中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比如说“登高”这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也是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在《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站在高台之上抒发自己对贤君明主的渴望,对人生长河的感慨;而在《观沧海》这首诗中,曹操在碣石山遥望大海,表达的却是一种实现宏伟抱负的自信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登高插茱萸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样都是“登高”这一意象,三首古诗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便与展示的特点将主题或题材相同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共同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有限的课本内容,而是丰富广阔的群文文本,这样的教学方式恰好顺应了当今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1.3化想象为现实,把握情感态度中国的古典诗歌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表达十分委婉,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特殊功能就是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3]而如何通过局部唤起整体就需要通过欣赏者的想象。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小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前两句实写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在一个秋雨交加的晚上,孤苦伶仃一人,想回家却不知道归期。表面上是描写环境实则也蕴含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后两句是虚写,何时才能和家人团聚一起“共剪西窗烛”,作者通过想象虚构了一幅与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此时读者也需要跟随诗人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在脑海中重现作者团聚的图景,这样做才能够更接近作者,从而更了解作者的无限深情。可见想象力的运用在诗歌学习中非常重要,但初中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即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十分成熟,遇到较为隐晦模糊的言语情境时就难以独立的在头脑中完成画面的重现,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画、视频等功能于一体的优势去再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类似的情境,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具有重大意义。真实情景再现的教学方式也十分符合认知教育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其理论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的内容也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4](这里的现实情境并非是学生所处的实际课堂情境或者真实社会情境,而是学习内容中诗人所营造的情境。)学生通过多媒体所营造出来的这种相似情景进行学习即情境性学习有诸多好处:首先,虽然不能完全做到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当时所抒发的情感,但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化想象为现实,尽可能地感受文本所含的言外之情;其次,真实性情境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有代入感和主人公意识,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最后,模拟的情境比纯粹的脑海中虚构的情境更具有复杂性,因而更容易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在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改变的同时,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滞后和对技术使用的不成熟导致如今一线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上已经走入了几个典型误区。2.1盲目使用,阻碍学生想象力首先,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符号性、概括性、思维性等特点,从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因此不具有审美的直观性和物质的现实性,欣赏者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媒介来进行想象才可以感受到这个文学形象。正如黑格尔所说:“因为每种类型之所以有它确定的性格,是由于它所用的是某一种确定的外在材料,以及这种特殊材料所决定的使它得到充分实现的表现方式。”[5]其次,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简洁、思维跳跃、意蕴模糊等特点,闻一多在其诗歌“三美理论”中阐释了诗歌的美在于具体联想到抽象审美的过程。因此,欣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各自脑海中再现原作艺术形象,而在再现形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例如:《蒹葭》一诗,青苍苍的芦苇,深秋冰冷的露水,洁白的寒霜,忽隐忽现的身影,宛如一幅含蓄凄清的山水画,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脑海中构造出这样一幅图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那逆流而上的执着与道阻且长的追寻。而如今诗歌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将抽象的诗歌意境直观化,本意上是想借助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等结合的优点,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一点,即直观画面的不科学呈现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一方面,生动形象的画面加速了学生学习理解作品的过程,同时它也缩短甚至剥夺了学生自主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画面只是单纯地将景物呈现出来,表达不出任何感情,而优秀的诗歌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是感情和情景的完美交融,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景物与作家的情感的割裂。2.2过度使用,分散学生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始于注意的选择,注意的稳定性、分配性、广度和转移这些品质都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新奇的事物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动态的事物易捕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如今的一线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变换教学方式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但是出现了很多“弄巧成拙”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华丽”的教学效果,一堂古诗词课准备了几十张幻灯片,从导入环节到最后的课堂小结无一不在大屏幕之中,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不停地用鼠标播放课件,学生也眼花缭乱地盯着多媒体,表面上看起来整堂课内容很充实,实际上教师的目标不明确,学生们更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在哪里,且长时间的注视频繁切换的屏幕,视觉疲劳更是让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教材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一味的追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导致了和教材本体的脱离。同时也是忽视对学生学情分析的表现:首先,初中阶段学生(13-16岁)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在20-25分钟,长时间地观看多媒体,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下降;再者,初中阶段的学生没有达到良好的元认知水平,画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学生无法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容易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的情况;最后,初中阶段语文诗歌内容的学习主要还是以其凝练而富有韵律和节奏语言的学习为主,而语言的学习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效果,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来“听”也占用了学生进行“说”“读”“写”的时间,只有接受而没有实践是一个不均衡的语文学习过程。2.3固化使用,否定学生创造力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是在空白的纸上画画,而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学习者总是以先前的自身经验来同化和建构新的知识信息。位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所以在同一个课堂里接受教师的引导进行诗歌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正如王朝闻谈《红楼梦》时说:“因为每一个欣赏者都具有特殊条件,都具有感受的个性,彼此的反应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要读者与作者之间在生活经验、审美个性上存在着差别,再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差别将永远存在,但是只要这些主观印象不是根本上违背作品形象的,就应当承认读者各自的再创造的合理性与价值,允许多种理解并存。”[6]而如今,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时容易忽视学生欣赏的个性,偏向于诗歌解读的“统一化”、“固定化”,甚至否定学生的创造性理解。例如在任何一首古诗的教学之前,教师都会精心制作课件,包括图画、音频的搜集与选择,教师希望课件的制作尽可能的契合文章的内容,但殊不知图画、音频等信息的选择是建立在自己的先前经验基础之上的,当学生接受教师所选择的图画时,实际上是被动地接受了教师的审美理解,误以为教师的解读就是诗歌所想传达的意思,自然而然会削弱自己的审美再创造,也就没有了理解的多样性。3、初中诗歌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策略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其认为如果一切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而忽视学生这一因素,不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认知水平,那么教师所展开的一切教学都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所以笔者遵从“以生为本”这一理念认为,正确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既需要以正确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也需要教师本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综合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3.1切合目标,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自始至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而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是看学生“应该学什么”,即与教学目标有关,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应该紧紧贴合教学目标的设立。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根据这一基本教学理念,我们可知,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强调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浓厚的诗歌情感氛围,创设出与所教诗歌相适应的真实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和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等。[7]从以上教学目标出发,首先,在诗歌教学的使用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画、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创造出与诗歌内容的相似的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实体验;其次,朗读是诗歌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名家的范读,也可以录下每个同学的朗读进行比较分析,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朗读比赛等等,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增强整体感知;最后,诗歌学习的一个重难点是想象,如果不展开想象,再美的古典诗歌在学生面前永远是一行行抽象的文字,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恰当的呈现图画和声音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我们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一首诗歌时,在介绍完背景和作者后就可以给他们展示一幅皑皑白雪之下的塞外风光图,山舞银蛇,雪树银花,借助这些景物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这样学生再来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容易多了。以上仅仅是从义务阶段的新课标出发,列举了三点诗歌教学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多媒体使用策略,实际上诗歌教学目标远不止这些,笔者的目的是想借此说明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使用必须切合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的使用,否则就会出现杂乱无章,信息量太大,花样繁多,缺乏重点等情况。3.2合理安排,适度使用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诗歌普遍学习兴趣程度不高,一方面是因为诗歌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晦涩难懂,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感让学生无法轻易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误以为学古诗就是死记硬背,就是听老师进行现代文翻译,久而久之自然磨灭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而好奇心的激发实际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做到全神贯注,所以多媒体的使用非常需要强调安排的合理性和恰当性。首先,多媒体不易过度使用,要掌握好使用的时机。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在幻灯片上,甚至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屏幕上进行,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无法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连续变换的多媒体上,因此掌握好使用时机非常重要,比如说在引人入境时使用、在朗读教学时使用、在突破重难点时使用、拓展背景时使用等[8],使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而不要过度依赖,导致弄巧成拙。其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上课状态。初中生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不高,无法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注意有关事物,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去考虑学生的状态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差等情况。比如在上课的前十分钟,有些同学很难从下课的兴奋中静下心来,不能很好的做到注意力的转移,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上课内容有关的小视频或一首歌曲,既导入了新课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25分钟左右是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一个高峰,此时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讲解阶段,教师一方面可以升高或降低他们的声音提醒学生此时内容的重要性,也可以在课件上给关键内容填充上不同的颜色,通过这种刺激学生注意力自然会有所集中;还有在距离下课的五分钟这个时间点,很多同学有些疲倦,加上课下活动对他的诱惑力,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此时教师不妨放缓节奏,把诗歌中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这样从思维模式到操作模式的转换不仅让学生大脑得到一定休息,也合理地利用了时间。3.3转变观念,灵活使用桑新民教授曾说过“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9]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适应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一味地遵循教师与教材的主导,即便是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也只是增加了教师给学生填充知识的一种手段,忽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而新的教育观念是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新兴事物。在诗歌教学中更能体现出教育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古典诗歌主要是以诗人自己的生命感悟所营造出的意境,而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入这种虚拟抽象的意境中非常重要。传统的诗歌教学主要是以语言描绘、实物展示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非常的单一,即便是后来加入了多媒体技术,仍然有些老师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只是简单的在屏幕上罗列文字来进行对情境的释读,学生根本无法领会其情境;而优秀的教师此时会用语言进行描绘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和音频创设出一种视听一体的教学情境来帮学生理解诗歌。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基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需要根据学生需要灵活把握和调整。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古典诗词教学的有力工具。任何教学工具的选择和使用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即促进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良好结合,激发学习热情,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起点状态出发,遵循古典诗歌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不断探索和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优势,避免误区。参考文献:[1]鄂大伟.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4]陈琦、刘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