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0年4期目录
春风润心田,慧心巧管理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微策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春风润心田,慧心巧管理——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微策略林丽娜(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福建省厦门市,361021)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场硬仗。该如何优雅地运筹,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需要思考的永恒...
春风润心田,慧心巧管理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微策略

林丽娜

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福建省厦门市361021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场硬仗。该如何优雅地运筹,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于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建章立制,变被管理自主管理;不止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追求学生自我约束意识的觉醒;学会接受学生的错误,在学生行为不当时以温情的鼓励代替言语暴力

关键词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网络助力;宽容待生

古时,行军作战,若想克敌制胜须将兵法熟记于心并加以灵活运用。相较,班主任工作,虽有别于上阵杀敌,但亦有相通之处。学生于班主任而言亦如“战术多变”的对手,如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招招制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呢?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笔者结合实际带班经验总结出四班级管理策略:

1、知己知彼,因才定职

学期,每接到一个班级,班主任可通过询问前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委员,查阅班级资料等途径,初步了解学生。再者,发放学生“个性档案”问卷--“瞧,这就是我”,通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进一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长、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例如:某生在“我的小秘密”中提及她最近因为父母正在闹离婚心情特别烦闷。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开“单亲”、“离婚”之类的敏感字眼,以免触及学生的伤心处。某生在“我最讨厌”中提及他特别讨厌在同学面前被训斥,从这一自评中可以看出该生的自我意识及自尊心极强,因此当他做错事时,班主任可以采用私聊的方式来解决,避其痛处,挫其锋芒,以理服人。加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个性档案”中的“我的特长”这一项班主任可有针对性地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才定职让有能力的学生成为班级的“执法者”

瞧,这就是我!

我的姓名:

我的特长:

我最喜欢:

我最讨厌:

我的小秘密:

注:1.“我喜欢”、“我讨厌”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是某些语言或某种行为

2.“我的小秘密”:老师愿当你的倾听者为你保守秘密,期待你与我分享学习或生活上的小秘密

48颗小星星聚在一起将发出耀眼的光芒,老师愿是那一轮月,默默陪伴你们成长。

2建章立制,依规治班

通过暗地考察、毛遂自荐、民主选举、确定班干部队伍后,班主任班干部一起深入解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将其要求细化到各个方面,列出纲纲条条: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然后,由班长牵头、班干部共同商讨制定班级管理规则,班主任则从旁指导,旨在将管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一则,有利于他们将各项规则熟记心中;二则,管理规则制定后面向全体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再根据具体的实践一字一句地斟酌,一稿又一稿修订,赋予每位学生参与“立法”的权利,提升主人翁意识,学生亦更能体会班级管理的不易之处。三则,在制定规则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想通过优异的表现获得积分以兑换相应的奖励,所以于扣除积分的惩罚皆心有余悸,生怕哪天自个儿一不小心违反了纪律,都偷偷留了一手。因此,惩罚的力度不会过高,学生易于接受、愿意接受且具有震慑作用。四则,学生若触犯相关规定,班主任便可顺势来个“请君入瓮”,毕竟是学生自己定下的规矩,接受惩罚时自然也心悦诚服。当然,作为“主审判官”的班主任也应始终秉承着“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理念。

3、职责在心,授之以渔

此外,班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班主任可制作形象化的趣味微课—“我的班级我管理”帮助每位班干部树立角色意识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有则可依,管理起来更得心应手。同时,每两个星期集中召开一次班干部例会。会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反馈问题。每个班干部针对现阶段各自岗位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难题进行反馈。2讨论解决。群策群力班干部们共同商讨解决的措施。当学生无法自行解决之时,班主任适时点拨。3提升能力。班主任定期分享从学术期刊、教学视频中所获得的管理经验,结合实际的案例教会学生方法。例如:班中某位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意外伤,恰逢班主任外出开会之际班干部该如何紧急处理?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科学管理的能力。及时跟进、耐心指导,方能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敢抓敢管、团结协作的班干部队伍。

恰如李镇西所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除了具备热心、爱心、责任心外,还必须拥有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这样才能智慧创建班级体”。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班级我管理——这类“自主管理”的新型模式,既有利于学生主观意识、个性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实现的平台,有利于唤醒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进而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4网络助力,家校共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教学也日趋信息化。班主任应与时俱进转变理念巧妙借助科学化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管理班级,有效助力良好班风的形成。例如:笔者在班级QQ群中创建“班级风采Show”、“班级小趣闻”、“小作家随笔”、“家长微课堂”、“趣味小微课”五大模块。通过网络平台不定期与家长交流班级趣事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既能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跨时空交流互动,又能实现资源共享,更有利于加深家校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家长通过班级群了解其他孩子在学习和行为上的优异表现,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榜上有名”,因此在家必定多加教育,家校共育,班级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同时,“班级小趣闻”—班主任不定期抓拍学生的成长小点滴、遵纪守法的精彩瞬间等,亦可作为班级队会课的宝贵素材。微视频动态化呈现身边同学的优秀行为,为全体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营造“积极进取、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班级氛围。

5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良好班风的形成是班集体的团结、进取、向上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班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良好的习惯有如我们所存放的资本,它会不断的增值,我们可以一生享受它所带来的利息。但是,好习惯岂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警示我们习惯必须常抓不懈。曼恩曾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然而,这可苦了班主任,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各种材料外还得把班级各类琐事儿记挂在心。“举头望明月,低头做材料”、“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还要提高革命警惕”是每个班主任的真实写照。

如何才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让班主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压

这要求班主任具备一双360度红外线扫描眼睛。不仅能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而且能看透学生的那点儿小心思。班主任常常不定点不定时冷不丁地指出谁忘记佩戴红领巾,谁的“三清一靠”没做到位,谁的地板上有小纸屑等。课堂上,能够快准狠地指出神游的学生。不按牌理出牌,学生摸不清套路。为了免于出风头学生自然只好把点滴要求牢记于心,不断提高自我的约束力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不需言说的默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良好班风的创建也自然水到渠成。

6带班之道,攻心为上

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过”。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还应摆正心态,带着一颗宽容的心,行走于学生之间。允许学生犯错,班主任的职责并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一味的苛责只会破坏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这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治标不治本。“温柔沟通”的战斗力胜过“语言暴力”。允许学生犯错,只要他们懂得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班主任应该学会适时“健忘”,绝不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旧事重提,再揭伤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以下是笔者的一则教育实例:

踩水坑的小妞

许璇—男生眼中的女汉子,性格大大咧咧,调皮、爱捣蛋,常与男生扭打在一块儿。

一日,下着倾盆大雨,我带着学生出校门碰巧遇见她。由于地势高低不平,因此有些水坑里有水,她低着头,穿着雨鞋的双脚使劲儿地踩水。旁边的同学纷纷“中招”,但见是她便都悻悻离去。我在她面前站定,她丝毫没注意到我的存在,“啪啪……”踩得正欢呢,越踩越用劲儿!见我堵住她的去路,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当她看见地板上脏兮兮的水滴顺着我的镜片、我的脸往下滑时,她害怕得大气都不敢出。在我俩对视的那几秒,我从她的眼里读懂了她的心理活动。她定在想:完蛋了!平时总闯祸,这回我自己送上门了,关键是出丑的对象还是老师不懂等会下场会有多惨?

然而,我只是对她笑了笑,略带开玩笑的口吻说道:“呦~水坑里有金子吧?要不你怎么会只顾着踩水不看路呢?今天水溅到的是我,没啥,小事儿一桩!可万一弄到别人那可不好交代了。下次可不要再这样了!”

她那一脸好似得到“赦免”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只见她害羞地笑了笑,连对不起都没说,就跑走了。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干这类调皮捣蛋的事儿了。

学生的自尊心犹如花蕾上的那一颗珍贵的“露珠”,细心呵护方能开出娇艳的花朵。唯有宽容“健忘”的班主任才能真正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以心换心成功地融入了他们的群体中,扮演着那亦师亦友的角色。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文中也曾特别强调,“孩子行为不当时需要鼓励,用正能量来引导孩子,将不良的行为转化为积极的方面。鼓励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形成我有能力,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知道该如何回应这样的观念意识”。每个班主任都应该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是啊,教育不正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颗心感动一颗心,一个灵魂感化一个灵魂吗?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