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的选择和应用
——以赵晶老师《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童俊
(大理市大理第三中学,云南省大理市,671000)
摘要:通过辛亥革命一课教学对史料的选择辨析与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并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培养历史学科思维方法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辛亥革命;史料选择;核心素养
工作10多年,上过很多课、也听过很多课,逐渐在带着镣铐舞蹈的高中历史教学现实中渐渐失去了刚毕业时的意气风发与满腔热血。突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但又不甘心沦为一名教书匠的我,有幸参加了2019-2020年云南省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得以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期间全程聆听了的2019年云南师大附中青年教师展示课。其中赵晶老师执教的人民版必修——《辛亥革命》一课在史料的选取和应用方面独树一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
著名学者傅斯年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这句话虽过于绝对,但它反映了历史学科的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史料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即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因此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有重要意义。
历史教学和研究史料越充分越好,但并不等于要把所有相关的史料都罗列出来,只要史料有足够的说服力即可,切记堆砌史料。而是要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既要关注宏大叙事、长时段、全球化视角的融汇贯通,又要着眼于历史的细节和个体生活的世界。因此教学中如何对史料进行选择就尤为关键。本节课通过史料的研读让学生从普通民众的视角认识辛亥革命,即使学生充分了理解辛亥革命对当时普通民众产生的影响,以小见大理解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取到的作用。又通过对所选史料的研读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显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和借鉴。
1、以教学立意统领史料的选取,以“小人物”洞见“大历史”
我们生活的世界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以往大多数历史教师执教《辛亥革命》一课时着眼点往往在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等“大人物”身上以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赵老师别具一格,本节课以唯物史观为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主旨思想,将教学立意确立为以普通民众为视角了解认识辛亥革命。
依据教学立意课前收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精挑细选。最终选取了商务印书馆2018年6月最新出版的三卷本《叶圣陶日记》、2000 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蒋复璁口述回忆录》;当时的报纸《民主报》中以辛亥革命相关部分此外还有张之洞对当时留洋学生的看法、当时的书信、历史图片,等史料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即权威可靠又新颖贴近生活,且适合学生阅读。
特别值得称道是以学生较为熟悉且又是辛亥革命亲历者的普通人叶圣陶为主视角,与其在辛亥革命后记录的日记为主线串联整课。以蒋复璁等小人物即普通民众做为点缀切入阐述辛亥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向学生呈现“乱世幽幽谁覆清廷”、“创立民国走向共和”、“民国襁褓任重道远"三个主题,依次叙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成果及认识。以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辛亥革命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以小见大以“小人物”洞见“大历史”。这样即有新意又宜于学生神入历史,更易于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理解认知辛亥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以历史的角度认知生活。
2、选择的史料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契合且通过史料的研读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 ,关键是“用” ,即内容有用,老师使用和学生享用。它要求教师在广泛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充分开发教材。且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达成都建立在认真研读史料的基础之上。本节课则较好的通过史料的研读达成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如以本节课主线节选的四则叶圣陶日记。第一则节选(时间;1911年9月16日):“川省以铁路国有事持争已久,唇舌文墨已不知费去几许,眼泪血涕亦以随之。本月初一,商界实行罢市,学界实行罢课,税赋亦一律不纳,以争挽回。孰知此不良之政府依旧冥顽不灵,反以为紊乱秩序,令川督虐杀首要。今日报上载川督赵尔丰已将争路代表二人虐杀,咨议局议长亦遭残戮。大众公愤所激,遂围攻督署。赵督调兵以拒。川省兵士固亦有人心者,宁肯助桀为虐,故亦不之应。呜呼,前数日报上固已有四川宣告独立之电矣,何以独立之旗犹未见拂拂于蜀山顶上也?伤哉我同胞,何以丁此世而罹此凶哉!要知此不良之政府,此万恶之政府,此犬羊之政府,断乎其不可恃矣!”学生研读教师适度讲解之后。学生即可直观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即随着中国完全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加剧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第二则节选(时间:1911年10月28日)“近日报纸载各省之兵士人民已起事与否,殊未一律。汇各报而统计之,则十八省省城,只一南京尚未动也。余在校中阅报只阅一二种,故未能周知。今日同学中为余告云:宣告独立者三四,若滇、川、两广是也;本为土匪,今则起而应鄂军者,若山东、河南是也;兵士心醒,起而反对彼虏以应鄂军者,其馀诸省皆是也。报上之信虽未必尽确,而不确者亦不过其小部分,终有一日,必达于其尽确也。且其日决不在远,当即在此旬日间。从此以后,腥羶尽涤,大耻一洗,汉族同胞共歌自由,当即有一共和政体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半球之东,乐矣哉!”通过此则日记的研读研读及教师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当时民众对制度变革、国家强盛的期盼。以及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的情况。
第三则节选(时间:1911年11月8日)“令时适来,则发辫已剪去,劝我盍剪去之。盖近日同学中剪去者已十之八矣。余应之,即请令时捉刀,“磕榻”一声,豚尾之嘲已解,更徐徐修整,令之等长。揽镜自照,已不出家僧矣。而种种之居止行动得以便捷,则我生自今日始。”通过此则日记的研读,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认识到当时学生群体对辛亥革命寄予的殷切希望,以及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第四则节选(时间:1912年2月27日)“以专制之魔王而任共和国之总统,吾不知其可也!如火如荼之革命,大雄无畏之革命家,竖自由旗,策国民军,血花飞舞,城市灰烬,乃其结果则为不三不四之和议,为袁世凯任大总统。呜呼!吾希望者已失望矣,奈何!更可恶者则为参议院,选举而可预先约通,则何必选举哉?此中人大半皆清廷政界走狗,今则改面易目,居然民国议员,可鄙!”学生通过史料研读可清晰了解到。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虽被推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被人们推选为临时大总统,这一切似乎都非常符合民意,也符合叶圣陶对时局发展的期待。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结束。仅仅两个半月后,孙中山就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之后,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紧接着一系列的战争。这个多难的民族没有得到一息的安宁,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仍然深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为学生之后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埋下了伏笔,更易于学生辩证全面的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3、选择史料新颖、丰富恰当符合高考考察趋势
本节课所选史料除《叶圣陶日记》、《蒋复璁口述回忆录》当时的报纸《民主报》外还有张之洞对当时留洋学生的看法、当时的书信、历史图片等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所选的史料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同高考历史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考题中几乎全部使用材料选用材料包含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选材新颖多样,创新力度大,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充分体现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高度一致。达到了通过创设各种新的情境,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激发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即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又为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让学生充分研读史料、自由的表达观点
本节课,是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阅读并解读史料。还给了学生很多机会让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甚至,如在学生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中,不断的点拨、鼓励,在回答之后也常常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总结。这让我觉得整堂课都特别舒服、自然,即没有教师刻意而又夸张的表演,又没有紧迫感,而是平等的师生一起交流探讨。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立意高,教学设计巧妙、特别是史料的选择新颖,接地气有生活气息。师生在轻松平等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史料的研读即完成了教学内容又有效提升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好课。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叶圣陶.叶圣陶日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黄克武.《蒋复璁口述回忆录》;[M].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4]桑兵.走进新时代:进入民国之共和元年——日记所见亲历者的心路历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