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探究式教学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以郑怡凡老师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为例
丁加良
(陇川县第一中学,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6787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探究活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探究过程体验,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堂;探究式教学;主体作用;有效课堂
新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家开展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为此,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动探求,自主学习,自我体验。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助学者,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隆重举行的2019年昆明市中小学思政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高中组)中,来自昆十一中的郑怡凡老师带来的探究式课堂非常新颖,非常出彩。本节课授课内容为高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个人收入的分配与人们日常经济生活联系密切,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利于组织开展探究式教学。郑怡凡老师采取探究教学方式,首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诗词贴画”创造财富的活动,活动规则为每八人一组,按配图模板位置正确贴图比赛,以完成先后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奖品)”。活动中学生积极投入,出谋划策,分工协作,动手动脑完成任务,课堂氛围比较浓厚。“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虽然学生只参与了这种拼图小劳动,但是获得的劳动体验比老师死板的灌输要丰富得多,特别是劳动后获得的“报酬”给学生增添了一丝喜悦,一份幸福。在教师点评总结活动一的基础上,紧接着组织开展小组活动二:“分享劳动成果”。让各组代表介绍说明本小组在活动一中取得的劳动报酬是怎么分配的。有的是平均分配,有的是按劳动分工的多少,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的是年龄大的让给年龄小的,年龄小的多分到一点;有的是实行“女生优先”的原则,女生多分到一点。教师对各小组的分配方式一一作了点评,并抛出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什么样的方式才是科学的、合理的,进而转入教材收入分配方式内容的学习,引导总结出我国的分配制度。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强化学生对不同分配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还设置了“我的薪路历程”探究活动三:给出教师本人的不同途径的收入状况,有每月工资收入、年终奖金津贴、储蓄存款利息、稿费、参加体育竞赛奖金等收入,并罗列出设想兼职某公司部门经理、为某药厂提供市场信息、专利发明等的收入,然后让学生充分开展小组讨论,辨析各种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所得。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究教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探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最后结合课本内容,延伸设计出探究活动四:“我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通过认真学习,努力劳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实现了思政政治课教学与学生思想德育的统一,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四个探究活动设置与学生生活、教材内容紧密相联,各探究活动紧密相扣,学生学在其中,练在其中,乐在其中,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较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法无定法”,课堂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形式。但我认为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教材知识探究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与空间,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打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课堂。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不同于单一的学科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学科内容,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综合性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3]杨小微.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未名 浅谈课堂探究式教学[OL] .www.5y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