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字入手,提升科学素养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从“真”字入手,提升科学素养摘要: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摒弃表演”“巧妙引导&rd...
从“真”字入手,提升科学素养摘要: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摒弃表演”“巧妙引导”“亲历探究”“学贵有疑”等方面,引导学生真学习、真思考、真体验、真发问,力求让科学教学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关键词:返璞归真;真学习;真思考;真体验;真发问在一些科学课上,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及其内在学习力,而导致课堂上出现学生被动参与、懒于思考、虚假探究、敷衍应对等负面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样的教学徒有其表、味同嚼蜡,严重缺失了科学课本该有的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因此,为了落实好科学课程的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堂要返璞归真,从“真”字入手,培养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需从如下几点着手:1、摒弃表演,让学生真学习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成就真实有效的课堂。但是,有的公开课上,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用思考,标准答案张口就来,整节课从头到尾没有纰漏近似完美。究其原因是教师将课堂当作了自己的秀场,“课前准备”太充分,让学生成为提线木偶。这种“探究”根本不是科学教学所要求的探究,是伪探究。因此,科学课堂要返璞归真,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摒弃表演思想,还给孩子们本真的课堂,让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例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在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中,教材建议学生在控制摆长与摆幅不变的情况下,开展三次实验,分别测量记录摆锤原重、摆锤两倍重量、摆锤三倍重量,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操作性问题是:要改变摆锤的轻重,但又不能改变摆长。如果为了增加摆锤的重量而改变了摆锤的大小与长短,结果就会改变摆长,造成实验不科学、不严谨,测量数据不准确。为此,我决定充分放手,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螺丝帽等实验材料,小组自行探究改变摆锤重量的办法,研讨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很快,同学们都想出了操作方法——有的组用摆绳分别系住1、2、3只螺丝帽,以获得重量成倍增加的不同摆锤;有的组办法更为简便:用回形针弯出长钩,系在摆绳下端,依次挂住1、2、3只螺丝帽,轻松改变摆锤重量,进行实验比较。还有一个小组课上探究不过瘾,课下继续研讨,办法令人欣喜——他们认为采用系的方法,比较麻烦且螺帽之间的碰撞会造成实验的不精准,采用挂的方法不仅会有碰撞影响,螺帽还很容易掉落,也会给实验增添麻烦。于是小组层层筛选,最后选用生活中常见的药丸壳,装入重量成倍增加的物品,改装成了实验需要的摆锤。这样操作起来可以很方便且精准的控制实验因素,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们能清晰地看到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从而,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扫除了学习的绊脚石。正所谓没有新生成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一节课,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才会鲜活、生动,才会拥有真正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正确对待预设与生成对教学的巨大意义,努力做到心中有教案,面前有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师生教学相长的殿堂。2、巧妙引导,让学生真思考“儿童是富有探索经验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可是,有的教师却质疑学生的学习力,执着于遵循自己的想法,预设一连串问题,牵着儿童进行探究,甚至很多时候,面对问题根本不给学生阐述想法的机会,就迫不及待的抱起学生来“过河”,去获取所谓的圆满效果。在这样的科学课堂里,学生没有真正动脑的空间,即使有机会,也是浅层次的思考,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正确定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例如,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能吸引什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探究解决“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再将答案写在活动记录本上。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我首先让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进行猜测,然后,用磁铁去吸引多种实验物品,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检测结束后,再分别组织小组、班级研讨交流,让同学们相互比较,看看与他人检测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再回顾所有的检测情况与最初预测又是否相符。教学进行到这里,我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接下来,请大家自己想一想,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将你的想法记录到活动记录本上《我的发现》里面。注意,不要相互商量哦。”这样做的意图是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初步认知。然后,在同学们都完成记录活动以后,再开展全班范围内的集中研讨,使学生基于刚才的独立思考,进行思维碰撞,从而,逐步规范自我认知形成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先思考、再借鉴,逐步改进提高,集中研讨活动只会助力,而不会束缚、限制、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基于课标、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预设具有一定深度与挑战性的问题;在课上,巧妙引导学生真正去思考、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要注意,问题提出后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学生有“真”思考、“深”思考,才会有真收获。3、亲历探究,让学生真体验《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有的教师,为了获得统一的“最佳实验结论”,步步为营不放手,讲一步让学生做一步,这样的虚假探究,使得实验支离破碎,学生无法获得整体认知,没有体验感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更谈不上逻辑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体验应该成为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通道。例如,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教材探索部分第1项活动,要求学生借助回形针,感受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在这里,学生年龄小,体验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就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手持回形针,在条形磁铁的各个部位慢慢移动,用心去感受、体会、细细琢磨这些部位具有怎样的磁力、以及磁力之间会有怎样细微的差别。从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为后面的学习交流,打好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做好活动前的引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交流操作办法,然后进行指导、规范、强调,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实验,这样的操作是在学生用心思考支配下的动手,他们有感而发、动力十足,也只有这样的探究,才会有较高的科学思维含量,认知才更有深度,才能为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有利保障。所以,不要让学生将权威作为真理的来源,要让他们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喜悦与艰辛,发表真知灼见。师生间要形成良性互动,教师要努力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教师在关注学生行动历程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经历思考、实践、发现新现象新问题、再研讨、再实践、再发现、直至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去践行的科学教学。4、学贵有疑,让学生真发问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也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作为科学精神的精髓---质疑,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尤其小学阶段,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都具有成为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这种特别强烈的心理需要。所以,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疑问的探究场。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随着年级增长,学生面对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却并不愿意、不善于发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担心自己的疑问,会被教师、同学笑话。如何改变现状?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时,细心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寻找相应对策,及时激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疑问。尤其面对低年级儿童,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转嫁到学生身上,为他们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安全的心理环境,真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鼓励他们在科学探究中,用心去发现,勇于来发问,且能在别人不疑处有疑。在孩子们发问时,不管学生表达的内容是否准确、恰当,教师一定要积极予以回应,尽力给予解释,不要嘲讽、压制,更不能剥夺学生质疑的权利,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持久动力。例如,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给动物分类》,探索部分要求学生,对本组的动物卡片进行统一编号。然后,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一种分类标准,对动物卡片进行分类。分类后,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不够持久,所以,在汇报交流时,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你愿意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学习成果吗?”“你的分法真不错,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有什么新想法?看你能不能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呢?”等引导性语言,对合理的分类,积极给予表扬肯定,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在用心倾听他人发言中,不断强化自信,参与表达。尤其面对和自己分类标准一样、可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要勇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鼓励学生积极质疑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质疑态度与意识---质疑的精髓并非随意向别人提问,而首先是表现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自我解决疑问的执着精神。被质疑的同学要用心听取、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善于改正错误,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同时,教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