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文化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唤醒问题意识;发挥计算机的数学探索实验功能,以促进理解进程增强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协作研讨中反思改进,以优化思维品质涵育数学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深度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深度,是数学教师十分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学不入迷”“懂而不会”“认识低下”是当前小学生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在融合教学中需要增强以下目标与策略意识。
1、利用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文化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唤醒问题意识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与精细的学科特征,常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如何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满怀乐趣专心致志地参与学习与研究活动,是数学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利用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可以创设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在融合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将数学文化情境的创设视为相应的重要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观察显示,所设置情境中的素材越完整、清晰、美观、有新意,越易于潜移、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2、发挥计算机的数学探索实验功能,以促进理解进程增强探究能力
数学理解是人借助数学概念对所研究对象进行适当序化关联的心理过程,这种关联主要依赖于数学知识间的推理关系,包括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等。数学学习困难大多是由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引起的,而学习者缺乏数学直觉与数学美感,难以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又是形成数学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数学知识大都是使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的一般性结论,数学符号语言缺乏直观,一般性的结论脱离具体,二者都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化和具体化的处理。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轴对称图形?
生:飞机、衣服、人体……
师:在课件的资料中心给同学们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应用了轴对称图形的实例,请大家进入“资料中心”(网页的资料中心,链接了许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找一找,并完成搜集表格。
师:要求2人或3人分一小组,合理分工,协作完成。
师:汇报你们整理的学习结果,并说一说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好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贯穿着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撷取了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变得更直观、更易于理解。为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观念有更深程度的融合,在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的这种探索实验功能,直观、具体地对轴对称图形的内在属性进行探究,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显趣味。
3、引导学生在协作研讨中反思改进,以优化思维品质涵育数学精神
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创建各类具有多维交互功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互、协作研讨、成果交流、答疑纠错、智能诊断与评价指导等行为都更加便利、迅捷。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一些主题研究项目或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软件的探索试验功能,分小组对项目与课题进行协作研讨,通过多维交互平台展示研究成果,在相互纠错评价中不断反思改进,将可大面积提高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层面优化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涵育学生专注、深入地进行数学探究的精神与思维能力。
主题研究项目和探究性课题的设计,应努力使学生能感兴趣地融入有任务驱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乐于在探索中逐步把握知识的关系结构,领悟数学探索思维中的求变意识与化归思想,以及求真、益善、唯美的数学精神。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可以立足教材与学情,引导学生分小组围绕数学“转化与化归”问题进行探索。在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点拨激励,引导学生协作研讨,积极展示研究成果,通过相互纠错与评价,明确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不断反思改进已有成果。
目标缺失、策略不当、内容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是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教学中的常见弊端,而“学不入迷”“懂而不会”“认识低下”则是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这些弊端与问题的存在,说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达成,不仅需要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还需要技术与数学教学基本思想观念的融合,需要剖析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性,从培养兴趣、促进理解、启悟思想与涵育精神等层面设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与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陶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 课程教育研究,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