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要落实这个任务必须做到“以生为本”,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生动的语文实践搭建提升语文素养平台,通过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开发学生潜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语言文字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对文本思想性的升华教育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原本应该充满生活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那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
1、建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始终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注重对话,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课堂“活”,让学生“动”起来。
建构人人参与的语文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汇报、朗诵、表演等整个学习过程中,从丰富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获得各种知识和体验,逐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建构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寻求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会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学会选择学习策略及方法,学会控制和调节学习速度、调整学习思路等,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
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具有生活情趣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恒久不衰。
2、开展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搭建提升语文素养平台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努力搭建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言文字运用融入广阔的生活之中,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言文字运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认真组织常规性语文活动 常规性语文活动是指根据某种目的组织的,有长期计划的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的常规性或传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课标》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任务,就必须组织学生开展长期的、常规性的课外阅读活动。又如日记训练,也是一个长期的常规性的语文课外实践(写作)活动。
大力创新实践性语文活动 实践性语文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发展各种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这类活动涉及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参观、访问、自办小报、报纸剪贴、摄影说明、野外活动、通讯活动、演示实验、教具学具制作、影像欣赏、即兴表演、模拟表演、编写通话或短剧、新闻收集、新闻发布、故事演讲、社会活动(写春联、拟通知、作记录、代写信)等等,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言文字运用中获得发展与提升。
充分利用随机性语文活动 随机性类型的语文活动是结合学校、社会等实际情况进行的临时性的各类活动。例如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宣传工作等进行的比赛活动,班级或年级、学校举行的阶段性比赛活动,社会或校内举行的征文活动,结合重大的节日而开展的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人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
扎实开展发展性语文活动 发展性语文活动是语文基础课程的补充和发展。例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前要求学生上网查询关于李大钊的信息,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反之学生收集、整理、运用各类信息的能力。由于发展性语文活动是紧密联系基础课程,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或各种技能和素质方面有很大优势,也弥补了语文基础课程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融入广阔的生活之中,大力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建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有效开发学生主体潜能
我们认为,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得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有效激励学生,开发学生潜能。
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是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在评价中,允许学生有较大的失误,允许学生有拖延现象,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方法方式,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充满着温馨的人情味。
鼓励性原则 鼓励性原则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评价时以正面鼓励为主。对学生的一点点的可取之处都要予以指出、予以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健康的作业心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自己评价自己,从而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让学生明白作业中的成败得失、好坏优劣,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过程性原则 在评价中,评价的目光应当放在过程评价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并加以指
导;要欣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激发其热情;要引导学生就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就是要关注学生体验,关注丰富感受。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具有个性化,它是一种自得自悟的生命状态。尊重个性,评价多元,激励学生经历更连贯、涉猎更广、更多样化的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以开发学生的潜质和个性,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应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建构活力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为手段,以大量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为动力,开发学生主体的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语文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爱平.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5(6).
[2] 黄锦珠. 语文教学要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维度[J]. 广西教育, 2015(25):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