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8期目录
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范静静

(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市,571158

摘要: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检验标准。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对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拓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人们如何更高质量的生活。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与语文共存的乐趣,是当今语文教育的需要。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出发,谈谈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理论结合实践,在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下探究如何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育起源于生活,最后回归到生活中;语文教育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语文教育不能只是适应生活,还应当超越生活,创造可能的理想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的不竭源泉,语文的知识纵横古今、贯通中外、包罗万象,大到宇宙星辰、天地万物,小到微观世界、个人情绪;从时间跨度看上溯人类之始,下指未来;从文化上看既有东方之韵又有西方之理......语文教学的内容取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进入教学,还要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获得直接经验的情境,生活本身对语文学习还起着激励、启发、引导、检验的作用。语文是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不仅用于人们交际、知识储备,还培养人们主动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马君诚在研究中提到“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将教学的主要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获得更丰富有活力的知识,使道德和情操得到真正的熏陶。”本文结合2016年推行的“部编本”教材中从分析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出发,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理论基础,最后探究从哪些方面进行语文教学生活化。

1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1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是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的工具性体现在交际、学习、生活等方面。语言文字作为交际的工具,不仅为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创造可能,而且为个体与历史架起沟通的唯一桥梁。语言文字除了是理解的工具,还是理解的本体,例如历史:人们只能借助解读语言文字,经由思想再造还原曾经的真实。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还要表达人生的渴望、述说生命的追求、追求生活的意义。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的标志。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美好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生的价值。

1.2由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要求  

学生基本的学习内容就是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在本质上与生活相连。在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对情感价值的感悟、对动作技能的习得都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语文学习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例如部编本小学一年级上册中《春节童谣》,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阅读材料,这则童谣不仅提到腊八、小年、除夕、春节等节日,还有关于这些节日的的习俗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常识,还通过春节前的一系列繁忙准备了解到春节的盛大,从心底里引起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2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语言文字是社会最基本的记录方式,一切知识和经验出自生活,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许多教育的先辈们都致力于将教育与生活相连接,以求达到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2.1苏霍姆林斯基“快乐学校”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挑战传统的教育,提倡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学习活动。他坚信大自然有孩子们广阔的活动天地,泥沙地、小树枝、西瓜虫......这些对于天性具有探索精神的儿童而言,都将是他们思维和语言的源泉;他还主张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心灵去观察与感知世界,他不依真实的标准要求孩子,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给予赞赏,例如小女孩拉里莎画的《铁匠》“铁匠蓬松的头发周围有光彩四射的火星,手中的铁锤比人头还大上一倍......”苏霍姆林斯基评价这幅画是鲜明的真实——展现了人的力量和火焰的热烈;他还提倡将生活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善和美的教育必须借助生活才能实现,他和学生一起创建“小鸟医院”,不仅救助小鸟,还普及了知识。

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他认为只要有生活就存在教育,反过来教育会改造生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不仅给20世纪初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也影响了当今的教育改革。

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几点收获:一从教学内容上,生活教育内容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来自于生活。二从教学目标上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掌握知识和技能,以便能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中。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出发点就是为了幸福的生活。三从教学策略上看,在“做”的活动中进行教育,行动中心思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价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中学”的方法不仅涉及知识或技能的运用和检验,还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四从教学评价上看,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离开了生活的教育就会变得曲高和寡。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加入生活环境的教育会事半功倍。

3.1明确教学目标,用生活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对应的问题是:要将学生带到哪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就是在语文中习得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的素质,从学生自身来说包括个人修养和生活能力两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单元或者这一课,能让学生获得哪些语文素质,大致达到什么程度。例如“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这一点改进,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向学生的哪些综合素质。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如学会整理书包、会唱过年童谣、明确亲戚之间关系等。这些教学目标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力,还熏陶了学生的情感,增加社会责任感。

3.2丰富教学内容,用生活充实教学

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材料的作用,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将学生带到目的地?“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针对的对象,是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一些内容因素。“教材和课文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我们要教的是教材和课文里包含的一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东西。语文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与语文教学内容目标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包括汉字,语言、文章写作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等;二是与语文教学能力目标相应的语文活动教学内容,包括各种与达成具体能力目标相关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口语交际活动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内容是宽泛的,以教材中的每一个例文为中心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散延伸。教师明确课标、分析学情、解读文本,最终结合生活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在“部编本”教材中选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也就直接引导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生活要素,这样在学习时学生能自觉的联系身边的人事,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活动内容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发生正向迁移,例如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这一学习中,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教学过程:与同学比—与家人比—与自然比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小”“参照物”等概念。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加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活能力的掌握,因此更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课堂之中,老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也要把课外资源列入重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凭借文本幵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从而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例如在一年级《四季》一课的教学中,海南地区的学生因环境因素很难理解“四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能只考虑教材,要能多的引用课外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其参与其中如查找四季的图片、四季的划分、海南的四季等材料,将教学内容最大地融入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实现有效地教学。

3.3改进教学策略,让生活帮助教学

教学方法起工具的作用,同样回答:如何将学生带到目的地?教学方法的采用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应当适应教育和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著名教育专家崔峦提出“课堂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都已具备个人特有的生活经验,这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一旦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被最大可能的激发,注意力集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将生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感知、理解文本,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连接。老师除了设计生活化的导入环节、营造生活化的环境之外,还可以直观教学法把生活中的片段搬入课堂中,让学生看---------写,又或者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学习。

教师不光只关注自身和学生的努力,还要充分发挥家长、社会的力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做到齐抓共管。当前社会是网络覆盖,信息资源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对信息、网络的接受程度要远超成人。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4改革教学评价,用生活检验教学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检测反馈的作用,回答的问题是:学生是否达到了目的地?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生活,至关重要的评价环节当然更不能例外。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分数是衡量教学有效行的标准,分数与知识的掌握挂钩,这种想法是合理,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既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又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人。因此,单纯的试题评价是不够的。改革教学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其他评价的方式,做到多样化的评价。可加入生活能力评价,检测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例如学生在学习“学会感恩”这一综合性活动时,老师可设计活动:感恩自己的亲人,要求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感恩方式、感恩话语等;并联合家长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语言、神态、方式等)。二是改革试题内容。活动评价因耗时长,不能频繁的开展,因此可以改进试题评价,在试题中融入生活情景,这既能检测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能把多个知识点融合到一起,考察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

语文教学要紧扣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职能:即“教书”又“育人”。让学生通过教学,感知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的真谛,进而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高质量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贡如云.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4]曹明海.语文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77-83.

[5] 马君诚.扎根生活,享受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语文建设,2014 (14):12-13.

[6]吴兴红.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探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7):50-52.

[7]李山林,李超.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J].语文建设,2009(03):10-13.

[8]杨林,杨艳.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思想战线,2008,34(S4):145-147.

[9]胡美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教学与管理,2007(26):39.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