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8期目录
构建辨析式学习路径,培育积极价值观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构建辨析式学习路径,培育积极价值观李跃辉(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省南京市,215131)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显性道德教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本文主要探讨辨析式学习路径在价值观教育中...
构建辨析式学习路径,培育积极价值观

跃辉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省南京市,215131)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显性道德教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本文主要探讨辨析式学习路径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为实例,从辨析话题的导入、课堂辨析活动的开展、教师的评价与引导及结语四部分展开论述。

关键词道德教育价值冲突高中思想政治

普通高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1]充分表明高思想政治学科显性道德教育的课程性质,并要求提升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一改以往重智育轻德育教学现状

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引领,有什么性质的价值观就会形成什么性质的道德观。面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如何在教学中使他们主动接受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呢?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观是不可传授的,更不能通过说教和灌输达成,应该要让受教育者分析不同的道德选择,探究各种道德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使受教育者澄清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选择[2]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不应直接灌输,可以通过构建价值冲突,使学生直面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进而在对立中加深理解以期求同存异,促使价值观教育水到渠成。课堂教师可以采取多学习路径构建价值冲突,如辨析、角色扮演式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式等,本文笔者主要论述辨析学习路径并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辅佐分析

辨析式学习路径学生通过辨析、讨论的方式剖析价值冲突,从而学会理性面对价值差异。在课程教学构建辨析式学习路径,一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辨析话题选择,二是课堂辨析活动的开展,三是教学的评价引导。

2、辨析话题的选择

的话题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开端。辨析话题要旗帜鲜明地引发学生的价值冲突,首先必须价值判断,而事实判断探讨某一事件的真相、本质发展规律等;其二话题要具备发散性,思考角度应多维化,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话题讨论答案单一,无疑辨析活动沦为形式其三话题要聚焦社会热点,社会热点真实不虚,关注度高、时效性强,充分凸显高中政治学科特色,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既有利于搭建连接社会的桥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参与感,也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有些话题具备了以上特征,为何仍达不到预期效果,主要因为未切合主体认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辨析话题切入口理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讲“选举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辨析话题等额选举在现当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预设学生用实例佐证等额选举有利有弊,但实际课堂中学生不仅没有吃透等额选举概念,并且政治领域的选举情况知之甚少谈不上联系实际。笔者备课中没有充分地立足学生学,形成了的辨析话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要求学生做到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所以本课的价值冲突点为——辨析现当代保留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为此笔者搜集了大量素材,如传统习俗的变迁、方言土语的流失、传统古建筑的拆迁、传统戏曲的迷茫等。根据辨析话题的特点,笔者选取了“江苏镇江葛村的去或留”一例。

【话题导入】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的葛村,被誉为“江苏最美古村落”。相传宋代康王赵构南渡,一位名叫解寿辉的将军率领族人从山东迁徙至镇江,为了纪念故乡葛村,就将这个村庄命名为葛村。葛村内留存着大量的古宅、古牌坊和宗祠等文物,但当地村民却叫苦不迭,原来大部门老宅都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甚至出现坍塌风险,擅自维修又害怕破坏古物,希望政府拆迁来改善生活环境。当改善民生与文物保护起冲突时,千万个像葛村这样的古村落到底是去还是留呢?(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最能集中展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葛村又契合了本土文化,这样易调动学生的家乡使命感,达成积极共情。)

2课堂辨析活动的开展

课堂辨析活动的开展是辨析式学习路径的实施环节,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过程,一般包括话题导入——问题探究——观点碰撞——反思总结”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一注重小合作。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人不成众”在辨析活动中需要依靠集体形成合力互补,能增强观点的服力。教师既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允许跨组别之间观点交锋;学会尊重同观点。法国蒙田说“世上没有两根头发是一样的,没有两颗谷粒是一样的,也没有两种观点是一样的,世界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化。要让学生意识到价值观差异是客观存在现象。学生增强包容心,善于倾听尊重不同意见,做到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学生在辩论中如果强词夺理甚至人身攻击,就违背了辨析活动的初衷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学生在陈述本方观点时,要做到有理有据简明扼要,要善于运用逻辑的力量,展示语言的魅力。实际课堂中,辩论往往偏离方向、转移话题甚至偷换概念等问题,与教学目标背道而弛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笔者抛出话题“江苏镇江葛村的去或留”后,循序渐进地展开问题探究和观点碰撞环节。

【问题探究】你是支持保护历史遗留的古村落?还是支持顺应时代通过拆迁来改善民生?(真实情境中产生的冲突易调动学生的热情,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呈现出各自本真的价值观,形成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

【观点碰撞】学生们的观点成两派:观点一支持保护古村落,学生利用教材理论论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观点二支持拆迁古村落,学生主要从现实角度分析过度保留传统文化严重制约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对地方发展和人民生活是无形的包袱。总的来看,观点二的支持者居多,少数学生支持观点一。大部分学生认拆迁比保护的意义要大,大量传统文化在现当代已经不能顺应时代,不仅制约民生发展,甚至浪费资源,阻碍人类文明进步。(从观点碰撞中可见他们持的“主流价值观”偏向功利,把经济效益和实用性放在第一位,该观点有其合理性,但思考角度单一也不够深入。教师此时应避免强硬说教,而是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方式并辅佐例证,动摇其原有价值观根基,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3、教师评价与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中要防止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辨析式学习路径学生主体,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教师能否针对学生价值差异给出适当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避免非此即彼”式评价,即完全肯定一种价值观的同时全盘否定另一种价值观,强迫学生们接受教师传授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空有形容,在本质上仍然是灌输教学。辨析话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意味着同价值观合理之处。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价值选择的自由,可以从学生的讨论状态、观点表述等方面给予积极肯定,并在整合双方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另一方面要指引学生找到冲突双方的契合点。学生在讨论往往只看到了双方价值对立的一面,而忽视者统一的一面。教师可采用多样教学法启发学生综合思考和价值整合,如运用角色模拟、视频、音频、诗歌数据等方法,做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价值冲突为价值互补,主动生成积极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基于学生呈现的价值对立,笔者提出新的问题情境。

【反思总结】改善民生与文物保护的冲突是绝对不相容的吗?二者能否共存?有没成功的案例,并说明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集思广益搜集材料,搭建冲突双方的契合点。)

在学生列举实例的基础上,笔者以“浙江乌镇的保护与开发”为例进一步补充

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于1998年乌镇出台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乌镇还提出“改善古镇人居环境,保留现代生活方式”理念,以保护古镇整体风貌为前提,采用先进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多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现代生活相生兼容。短短十余年,乌镇从一个没落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内各大古镇中的翘楚。

【价值升华】后笔者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升华主题——“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教师通过音乐、诗句、语言、形态等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传统建筑上深深浸透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民族风格,保护古建筑就是在保护文化。只有文化在,民族就在;文化消失了,民族性也就被摧毁了。因而在传统建筑上不应计较功利实用,还有比延续民族特色更有意义的事吗?)

4、结语

构建辨析式学习路径有利于激发价值冲突,从而培育积极价值观。但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在前准备、课堂引导、课评价环节中既要保持价值中立,又要促使积极价值观的生成,必定增加备课负担和影响教学效率。这某种程度上导致教师选题预设性过于明显,使价值冲突模式流于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有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要在教育改革中推动德育与智育并行,们广大政治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理念,更要敢于打破教学瓶颈,创新教学模式,学生们培养为兼具道德才情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

[2]黄佰行:“价值澄清理论对当代德育的启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12期,第75-76.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