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关于逻辑结构的思考
孙登祥
(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222062)
摘要:教学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逻辑结构,依据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体现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打造学科的魅力教学。
关键词:逻辑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课程标准》)中明确历史课程性质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如何让《课程标准》学科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中历史教学的逻辑结构叙述,深入把握历史教学的逻辑思维和逻辑要求,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这些理念,确实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
1、历史学科体系中常用的两种逻辑结构
逻辑就是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科学,传统上包括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词项的原则,正确云谓的原则,以及推理和论证的原则。结构就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历史教学的逻辑结构是指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以教材、教师、学生为要素,通过教学的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产生一定教学功能的系统构造。
历史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用史实来说明历史;另一种是用一些概念、范畴或模式来说明历史。
用史实来说明历史。突出了历史性,表现在学习对象上、学习过程上;也突出了具体性,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探寻规律。优点是坚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历史课与身边的文化结合起来会引起学生的无穷乐趣,能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的历史课。缺点是难以对历史的发展规律做出解释。如文字史实,一般来自于文章的节选。有些文字史实,原文有正反两方面或多层次的表述,如果节录时只选择一个部分,就会造成以偏概全。也有一些文字,节录内容单独呈现时,因为失去了原文的语境,也有可能和原意并不相同,这两种情况都是断章取义的表现。
用一些概念、范畴或模式来说明历史。优点是便于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宏观把握,便于挖掘历史发展的内部原因。比如以史观研究历史是现在中学历史教学汲取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教学中已广泛地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等去串联历史细节,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化的名词和结论,也形成了学生的公式化思维。这种逻辑结构,导致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化、公式化、简单化,历史教学缺乏生动性和灵性;在教学中也容易导致这些知识线索以外的知识点被排除,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就不全面和深刻。由于两种逻辑结构各有优缺点,教学设计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2、《课程标准》中的逻辑结构
《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学科素养培养和学业质量要求有着明确的逻辑结构要求,提出“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是诸素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依据这些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中要在必备知识学习中,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课程标准》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价值追求逻辑结构是教学设计中每一环节都要体现的原则。如中外历史纲要部分的学业要求:
必备知识 |
关键能力 |
价值追求 |
了解中国和世界上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 |
能够知道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献是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此解释历史,并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能够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唯物史观); 能够初步具备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
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去、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
《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设计需要结合上述两种逻辑结构,并且要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3、教学设计中逻辑结构的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必须运用历史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作为最基本的框架,养成历史意识。
教学设计中的逻辑结构应用要与学生学习心理逻辑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是指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规律。建构主义认为,越是古老的事物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越遥远,学生要感知的难度也就越大。
因此,学生学习古代史和世界史的难度也越大。历史的学科逻辑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体现在历史学科能力训练的层次上。教学设计中既要涵盖历史知识的发展逻辑,也要涵盖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和能力的发展逻辑。
如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学设计的环节较多,这里主要研究的是主题活动的设计。
教学 环节1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资源) |
设计意图 |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
1、提出问题: 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背景)是什么? 2、总结变法的必然性 |
1、根据教材概括要点 2、尽量有条理 ,表述准确 3、理解大变革的含义 |
1、铁犁、牛耕图片 2、阅读史料 |
1、高中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 2、用概念来说明历史 3、唯物史观的体现 |
教学环节2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资源) |
设计意图 |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
指导学生角色扮演 |
收集史料,进行归类 |
1.人物图片 2.主题辩论 |
1.开展史料教学 2.关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3.文化根源探寻 |
教学 环节3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资源) |
设计意图 |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 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
1.指导学生角色扮演 2.讨论引导 3.总结提升 |
1.角色扮演 2.问题争辩 3.人物立场分析 |
1.图片展示 2.史料研读 |
1.通过史实说明人物观点 2.符合学科逻辑的引导学生讨论指向:社会变革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自身的冲突 |
教学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逻辑结构,依据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体现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打造学科的魅力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6)
[2]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1998(1)
[3]陈志刚.郭艳红.从历史学科特点析历史教学的本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哲版),2007(6)
[4]施建琴.紧扣历史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有效性[J],教育观察,2014(9)
[5]窦建峰.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J],学知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