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李静
(天津市空港学校,天津市,300308)
摘要:面对学习本身这件比较辛苦又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情,我们可否探索一些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能“苦”中作乐,特别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等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学知识,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寓教于乐;游戏化教学;学习效率
正如韩愈所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得不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数学尤其是比较难的事情,特别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有意注意集中时间短,思考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长时间的采用教师直接讲授,学生反复练习的方式,不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算理,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很多孩子学习数学的的兴趣可能就会被扼杀在难懂晦涩的数学知识中了。伽利略曾说:“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要想了解自然,除非先学懂它的语言。”可否探索一些教学方式,对于一些知识而言,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课标指出,数学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大块,根据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知识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根据实践表明,统计与概率比较适合,空间与图形的新授课也可以考虑适当加入游戏元素。除此之外,孩子在课堂中吸收知识时,也可以考虑借鉴游戏元素中多样的方式激励孩子积极参与。
1、游戏化教学意义
游戏化教学的初衷是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能尽可能的让孩子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娱乐中学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是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气,让孩子发现数学是有趣的,愿意去接触数学,并且进行深入学习。认识到游戏化教学的意义后,也要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的作用,游戏化教学不能解决一切学习问题,也并非是放在学习之余,为调节气氛而生硬植入的具有游戏特征的东西,我们要正确看待游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2、什么是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游戏环节,主动参与去学习教学内容,它是一种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游戏”一词解释是“娱乐方式”,最容易想到最近对人们影响比较大的“电子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网络游戏对人物的影响设定的一些机制,融入到课堂中进行游戏化教学。要想进行积极的游戏化教学,需满足游戏化本身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是让孩子能够置身比较轻松的氛围,其次包括两类元素,一类是核心元素,另一类是延伸元素,即保持状态的元素。
(一)核心元素
第一个核心元素是目标,无论游戏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是什么,我们心中得时刻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可能性大小的教学,无论组织什么样的游戏,都离不开让孩子们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这个教学目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时刻提醒孩子们不断体会,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离题,让游戏有实际的意义。例如华应龙在“游戏公平”一课中,通过抛啤酒盖的方式做决定,让学生通过实验判断这个做法是否公平。在这节课华应龙没有选择用丢硬币估计“等可能发生的事件”,而是巧妙的展示像“丢啤酒盖”这样“非等可能性”的随机事件,引导学生用频率近似的表达概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带着任务的,不是像课间活动一样做无意义的丢瓶盖的游戏,而在每一次操作过程中,教师都在让学生体会“一切皆有可能”,并且主动思考“瓶盖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反面朝上可能性大”等,华老师在每个活动阶段都有明确的指示,一个接一个的恰如其分的问题,像指路灯一样,让孩子目标明确的进行充分的游戏活动,体会“概率有大小,一切皆有可能”。一个瓶盖让孩子们玩的起劲又充满乐趣,同时由前面活动水到渠成地引起孩子思考到“可能性相等就是公平”,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抛瓶盖不公平,相比较而言抛硬币却是公平的。整个游戏化活动目标明确,一箭双雕,既完成教学任务,孩子们又在游戏中达到“做中学”。
第二个核心元素是规则,针对我们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要对学生活动有相应的限制,每个游戏都应该有要遵守的规则,规则需要清晰明了,有可操作性,分工明确,明确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模式,是一种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对组织能力较好的孩子、表现欲强的孩子、喜欢互动的孩子分组时应该合理调配。此外,所设定的规则也要难度适当,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在参与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动脑筋,用策略思维达到目标,提高孩子推理能力,抽象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又例如,很对地方对小学低年级考试,可以根据不同科目,设置不同关卡和规则,采用闯关游戏化的方式,把原本抽象复杂的考试变得有趣。
第三个核心元素是反馈,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探究得出结果,比起急于展示最终教学中原本应该有的规律和结果而言,教师应该给孩子舞台,把他们的成果,在一节课中尽可能多的分享与讨论,并且做出及时的反馈,对于比较离谱的结果,也不应该直接否定,而是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孩子在自己的发现中多走几步,然后自己从“思维误区”中走出来,走向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经过这样酣畅淋漓的思维游戏,孩子体会到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一定难以用语言去描述。
网络游戏之所以容易让人沉迷,也恰恰因为它的及时反馈,肯定了参与者的作用,每个人都得到了重视,然后这种反馈良性循环地唤起了正确的行为、思想或行动。同样,教学活动中的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有所进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在参与,都在学习,无论游戏结果好与不好,都有积极的反馈,积极的收获,愿意参与愿意思考。教学中最常用的反馈的方式是语言表达和物质奖励。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分发小红花,徽章、积分制、排行榜等外在奖励激发孩子动力,有助于孩子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但是一定要有限度。比如想让一个人在阅读方面表现更好,最速成的方法是设置一些奖励进行外部刺激,比如给奖学金、积分和勋章。一开始他们进步飞速,但是要想让这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久,不停滞,这种奖励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被奖励,阅读的目的就不单纯了,就从一个本身就很有趣的事变成了一件为了获得回报的任务,乐趣就大大降低了,所以我们的反馈要以激起孩子的内部动机为主,根据年龄特点,恰当的选择外部的物质奖励。
(二)延伸元素
延伸元素则包括情景创设,即一个好的教学背景,比如讲故事,这种延伸元素比较适合在低年龄阶段的游戏化教学中。比如练习题可以设定一个好玩有趣的故事背景,比如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请你扮演孙悟空,通过答题,帮助师父取真经等这样的故事设定,增加知识间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其次反复游戏也属于游戏的延伸元素。如何能让孩子就像玩游戏一样不断尝试遇到的数学学习难题呢,即使没有说出答案也愿意多次尝试,毫不气馁,那么我们教师设置的游戏关卡的难度,应该基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的,只比现有水平略高一些,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才能不断激起孩子们的勇气去反复尝试问题。
要进行游戏化教学不是随便拿来一个活动就可以用,至少需要满足以上的几条原则。
3、游戏化教学在数学知识中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和学习需求,选择的游戏化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具体说明如下:
3.1描述性知识的学习
描述性知识也叫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回答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学习这类知识的心理过程是以记忆为主,训练方法可以采用联想概念、反复练习等方法,让孩子对枯燥的抽象的概念产生具体的联系。比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相关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把周长与一条线儿联系在一起,求周长,也就是求一条线围一圈的长度,学习面积时,让联想时求片儿,通过密铺思考这一片儿有多大,而学习体积时候联系块儿,是由块儿累积起来形成的体积,这样也帮助孩子建立起图象和具体问题的联系。例如在讲解行程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自身资源,或者直接用手去模拟两车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问题,帮助孩子理解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和解决这类问题。
3.2概念性知识的学习
概念性知识其实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类型,具有概括性和组织性的特点,具体来说,我们数学中学到的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根据这类知识的特点,最长采用的游戏教学方式是匹配和分类法。例如判断哪些是方程?可以通过“打地鼠”游戏,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意义。在每只地鼠的身上贴上各种式子,有方程的有不是方程的,当身上有方程的狐狸出现时,学生应该敲打它的头;当身上贴有其他式子的地鼠出现,就不能有动作。
3.3规则性知识的学习
简单来说,规则性知识就是大家都认可和需要遵守的规则。规则性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按照规定训练有素。对于这类知识,可以让孩子进入角色体验,让孩子通过模拟讲解的方式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比如进行四则运算学习时候,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针对具体的题目,有小括号中括号加减乘除,应该怎么做,按照规则应该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然后是乘除加减的顺序,否则无法达到正确结果,体会规则的每一步的顺序性和必要性。
3.4流程性知识的学习
流程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事”的知识,即完成一件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流程性知识掌握得越好,组织的运转就越高效。对于流程性知识的游戏化处理,主要可以从整体入手,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参与全过程。例如学习统计这部分知识,可以给孩子布置任务比如统计全班带眼镜人数,让学生合作去真正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行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做出合理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哪个孩子做的好,就得到对应的积分,谁把数据处理得越精确,谁的得分就越高。
游戏化教学其实是借鉴游戏机制、美学和游戏思维手段吸引他人,鼓励积极的学习行为,最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游戏思维”,就是游戏化的核心部分,你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就决定了如何把一件枯燥的事情变得游戏化。游戏的初衷是让人们把必需做的事情变的更有乐趣,游戏的本来乐趣就是来自于它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如果你设计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对学习的项目恋恋不舍,反而让目前的环境更加压抑和枯燥,那这件事本身就失去意义了,不值得一做。
但是也要明确,游戏过程中积分、排行榜、徽章等外在的奖励如果是可预期、有条件的,就会显著降低参与者的内在动机,而且游戏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过度使用游戏化这个概念,就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变成华而不实的道具。只简简单单的加入几个游戏元素,并不能算作已经设计出了系统化的游戏机制,游戏化教学的设计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教师提前做出充足的准备和预设,抓住游戏的本质,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反复试错,紧跟游戏化目的,创造最适合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体会收获的教学模式。希望游戏化教学模式不是传统学习的革命,而能成为未来学习的伴侣。
参考文献:
[1] 姚洁.教育游戏化元素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16,11(6): 39-42.
[2] 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2.[3]张弥.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 ,11(33).
[4] 陈婵.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案例设计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