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摘要: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育人水平,而育人水平的提升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力,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让所有高校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都有可及性和获得感。
关键词:学生;教师;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13JZDW004)的研究成果
Focus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Qu Zhenyuan
(Chance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ajang,100082)
Abstract: The core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directly depends on the teachers’"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learning", which bases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ts main position is the classroom. If there is no high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 will be no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set up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student-oriented,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center"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ed to make joint efforts and build a lively and motivated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modern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e should make all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accessibility and sense of obtainment in respec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student, teacher, classroom teachin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围绕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这一核心议题,从理念到治理再到教学,持续四年进行研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在2016年的国际论坛上,主题聚焦于“学生·教师·课堂”这三个关键词,再次明确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育人水平,而育人水平的提升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是课堂;一个连课堂教学都搞不好的学校不可能是好学校。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1、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高等教育归根结底是育人伟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全面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1.1“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认知和发展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倡导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把学生及学生的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21世纪的整个世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1]。世纪之交,美国发布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强调“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2015年9月,联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包括教育发展在内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17项重要目标。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研究报告,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强调“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强调“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提出把“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2]。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把我们的实践融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洪流,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
1.2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立足于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的全面需求上,凝聚在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为学生延续终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转化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要更加注重面向每个学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即将到来的时代,更是如此。那种只重视少数精英而忽视全体学生的观念和做法,己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重要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精英人才、拔尖人才对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即所谓的“人才兴国、人才强国”。未来的学校当然应该培养出能够成为学术大师、业界精英的各类杰出人才,但更多的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培养杰出人才与“负责任的公民”并不对立,杰出人才是在“负责任的公民”的竞争中涌现的,是在实践中成长的,这是人才成长的规律。那种“伯乐相马”式的识才用才的传统模式必然要让位于竞争出才、实践成才的现代模式。这不只是思想观念问题,更是关乎制度安排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既要有社会的普遍性、共同性要求,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学校也必然是多元化的。
1.3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最重要的有两条:其一,把关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作为学校一切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调动学生的发展主动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发现潜能、发展特长、培育创造性。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爱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这实质上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转变。
以此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虽不乏精彩的、学生喜爱的课程,但味同嚼蜡的“水课”也屡见不鲜,课堂“低头族”群体日趋庞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有的高校实行“无手机课堂”虽能一定程度上让“低头族”在上课时不再那么依赖手机,但却不能保证他们抬起头来认真听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传播方式、获取渠道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反躬自问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说有改变,那最集中的改变可能就是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用PPT代替“粉笔+黑板”。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还只是虚应故事。提
高教学质量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研究“教”的改革,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创新“教”和“学”的技术手段乃至教学形态;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师生学习共同体要以学习为中心任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与超越。
2.1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主导。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强调“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教学场域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一个也不能少。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也是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3]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活力。今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都负有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要求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作为科研工作评价导向[4]。这些既是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2.3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的倾心教学和敬业奉献,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师也有自己专业发展、职业成长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广大教师,我们要多一份呵护与关爱,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解决后顾之忧。只有当教师处处体会到站在三尺讲台上有帮助、有依靠、有归属、有荣耀,他们的教学信心、教学情感、教学责任心才能被激发和唤起,才能转化成奉献教学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把支持和扶持拔尖人才与帮助培养广大教师结合起来,使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和师德素养有一个整体性提升,为高等教育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由大变强、实现现代化打下最为可靠的基础。四川大
学自2014年起在全校设立“卓越教学”奖,就是让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构建起专注教书育人的大环境[5]。厦门大学等不少高校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和帮助教师发展成长。其他高校也有不少好的做法。我们要通过制度设计,让高校涌现出更多的好老师,让更多的好老师奉献出更多的好课程、培育出更多的好学生!
2.4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潜心研究“怎么教”,更要重视研究学生“怎么学”“如何让学生学得好”。今天,高校己经全面迎来了95后大学生。这一群体思想活跃、自信达观,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己全面嵌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高校传统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建构方式的变化,依旧教条刻板地单向度、布道般的传授知识,我们就会彻底输掉这场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顺势而为,这个“势”就包括当代大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学习规律。现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学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如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澳大利亚的“课程体验调查”和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等,都把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促使学生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近一个时期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走红,成为上海高校实实在在的热门课程。“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课程围绕当下青年学生最关心的国事,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思政课程”开始向“课程思政”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追捧的精品课程。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课程之所以受到学生的追捧,就在于它回应了大学生的关切,启明了大学生的心智,采取了大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6]只有我们每个教师都重视立德树人,都把教学视为第一任务,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每个学生都勤于学习、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长的第一需求,把学生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如饥似渴地求知、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从美好的愿景变为理想的现实。
3、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其中的所有人和物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育人的环境。近年来,很多学校抱着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初心,活跃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开辟第二课堂、推进社会实践、推动创新创业,收到了一定成效。在这方面,很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动了不少脑筋,有不少创新,其中很多好的做法今后应当长期坚持。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学校对课堂这个主阵地关注不够,对课堂教学这个主业抓得不紧、不实、不力。应当十分明确: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这是回归常识、回归本源的问题。不重视课堂教学的领导是不成熟的领导,成熟的领导应当首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3.1.课堂教学现代化,首先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以工程教育的国际实质性等效为标准、以培养我国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持续的、系统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被《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专家高度认可。他们有很多经验,其中,在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包括毕业五年后可能达成的目标,以培养目标确定以能力为中心的对应培养环节(课程、实验、实践、创新、设计、活动等)和教学内容,从而全面修订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北京交通大学、燕山大学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的做法也与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相吻合。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大学就开始教学系统化设计改革,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其他几所著名高校研究开发的CDIO工程教学改革计划就是影响广泛的教学系统化设计改革成果。这项改革的显著成果就是大学的课程不再是一种模糊的“经验”安排,也不是学生在学校“课程超市”上的随意“选购”。当然,对不同科类学生的课程构成、要求和自由度是不同的。教学系统化设计体现的是对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要求,它们与灵活性选课、灵活性学习相辅相成,实现对学生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选择两者的平衡。
目前,我国高校虽在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仍然滞后。正如一些专家分析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联系不紧、对应不足;课程内容严重落后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现实;课程以知识为中心,忽视能力培养,考核注重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能力的提高;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通识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缺乏整体考虑,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偏弱,文科学生科学教育偏弱;课程设置封闭,忽视跨学科课程和课程的社会化;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不能真正把握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在人才培养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重点要求,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传授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去探究如何达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2课堂教学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批评,己经很多;呼吁教学方法革新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七八年前,学会时任会长周远清就尖锐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7]2016年,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呼吁“掀起一场‘课堂革命”’。部长的呼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急切和无奈。2016年10月,欧洲大学协会秘书长LESLEY WILSON在中欧教育政策智库论坛的演讲中提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欧盟各国的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向。现在,我国不少的高校都在推动慕课、微课等,以期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一些高校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开始对教室的容量和布局、桌
椅的形状和摆放、电子设备的功能和配置等精心设计。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以“两主五性”的理念对传统教室的功能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两主”是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五性”则是指教室形态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具备互动性、灵活性、多样性、先进性、舒适性。还有一些高校也在探索类似的改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收效甚微。当前,我们急需真正“掀起一场‘课堂革命”’。这里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好的教法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的挚爱。只有教师心中有大爱,手上有本事,才能凝练出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的好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师在前台、领导当后盾。教学方法的改革最深厚的力量来自教师、最深刻的智慧来自教师。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呈现在课堂上,而不是点缀在领导的报告里的。学校各级领导,要以真招实策支持一线教师搞教学、搞教改,特别要扶持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要把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真正传导到神经末梢,使“微循环”活跃起来。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要着眼于“育人”,在“融合”上下功夫。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注意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真心期待着在广大一线教师中真正掀起一场“课堂革命”!
3.3课堂教学现代化,要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着力方向。“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要学生马上去开公司办企业,不是一场热热闹闹的运动,重要的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撬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3.4课堂教学现代化,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问题,把“育人”放在首位。学术有自由,同时,学术有责任;思想要解放,同时,讲课有纪律。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彰显国家意志和教育价值导向的主渠道。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自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引领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3.5课堂教学现代化,积极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和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学评估方法与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持续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关涉每一所高校,需要统筹谋划,打出“组合拳”,让所有高校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中都有可及性和获得感。对此,国家既要实施重点建设,也要带动一般,更要补齐短板。在当前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要重视办好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并以此示范带动其他高校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要更多关照占普通高校2/3强的地方本科高校和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它们承载着培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力量。这部分高校的建校时间大都较短,在我国1219所本科高校中,建校时间不足16年的有近700所,占近60%,1341所高职高专院校基本都是在新世纪建立的,这些新建高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办学经验不足、办学水平函待提升。[8]中西部高校的困难更为突出。我们要本着补齐短板、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只有全国的每一所高校都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真功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强国之本,在于重教;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国外某著名大学的一位老教师讲课非常精彩,特别受学生欢迎,当最后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全体学生起立报以持久不息的掌声,直至老师离开教室好久,掌声依旧在持续。学生们说,老师会在远方听到这“遥远的掌声”。真心期待我们的课堂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响起“遥远的掌声”,响起更多“遥远的掌声”!
参考文献:
[1]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EB/OL].(2004-9)[2016-8-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236/200409/712.html.
[2]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R]. UNESCO, 2015.
[3]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 . (2014-9-10)[2016-7-1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 2014/0910/c70731-25 629093. html.
[4]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 EB/OL ] .(2016-9-20) [ 2016-9-23 ]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0/s7151/201609/t20160920 281586.html.
[5]四川大学设“卓越教学奖”:特等奖100万一等奖50 [ EB/OL ] .(2014-12-27) [ 2016-8-20 ]http://sc.people.com. cn/n/2014/1227/c345167-23361106.html.
[6]上海高校思政课大改革[N].文汇教育,2016-10-31.
[7]陈浩.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J].决策与 信息,2016(3).
[8]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 .(2016-7-6) [2016-8-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 633/201607/t20160706 27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