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摘要:现代小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学生兴趣
1、造成小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分析
1.1应试教育遗留观念的影响
在过去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下,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与记忆上,硬性灌输的教学方法十分普遍,现在一部分教师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则缺乏重视,这也导致了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以填鸭式教学与大量练习作为巩固学生知识的主要手段,学生常常感到枯燥甚至疲惫,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
1.2不合理师生角色定位的影响
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小学教师在师生角色定位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则得不到体现,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状态中,加之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没有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完全忽略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角色定位也并不对等,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学生个性受到抑制,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1.3教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
在小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应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条件,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并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策略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兴趣进行调动,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措施。而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注重对自我教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也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全面,教学方法选用不当,都会导致学生兴趣的缺失。
2、小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
2.1合理定位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中合理定位师生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则应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辅助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与学生的管理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并不因知识水平、年龄差异而存在地位上的高低,教师必须要充分给与学生尊重,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通过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应给与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在教学《快乐的do re mi》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来,甚至可以带学生来到户外草坪上,席地而坐,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也使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然后进行音乐的教学,并领着学生一起唱歌,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热情,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对于歌曲及音乐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2巧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便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学习法、参观法等教学方法的良好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情景教学法为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以趣味性的图文、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关于生活的经验,学生在己有经验的刺激下,自然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此外,也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情境中融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开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科学课时,就可以采取小实验展示的方式,通过带学生动手尝试摩擦玻璃棒、塑料尺子产生静电吸引小球的试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并更加渴望了解科学的奥秘,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来给学生讲解试验的原理,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大大提升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2.3抓好评价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也往往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评价的环节,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并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过程中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多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与自我反思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自我的提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