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
摘要: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学界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意见。虽然人们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但难以确定何为其本质属性。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常常是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证明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当性。无论何时,高等教育都必须担负传承文化、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这说明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文化,高等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而实现的。不同文化赋予高等教育不同的品质,但理性精神始终居于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源,理性精神是高等教育行动的坐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质;本质属性;功能;目标
1、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学者宣称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唯一的,大家都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①,但高等教育究竟有哪些属性,似乎很难说清楚。如果单从高等教育的概念来解析,它至少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属性,即教育性和高等性。显然,其中教育性是第一位的,如果不属于教育的话,一切都无须多谈。而且教育也是作为上位概念出现的,在承认教育性的前提下才有了高等性,即高等教育属于教育中的高等系列,不同于初等、中等或其他系列。但在高等性和教育性之下,又可以分化出许多属性,如普通性与职业性、公益性与私人性、专业性与业余性等。
我们认为,探讨高等教育属性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证明高等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而是要设法寻找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既然是本质属性,就应该代表高等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即不仅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还应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呢?
2、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属性之争
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寻找显然不能脱离关于高等教育属性的描述,因为无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它最终仍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属性,只不过它是稳定的、不变的、固有的。正因为如此,探求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路径仍然需要从具体属性谈起。
确实,关于高等教育属性,我们可以有许多列举方式。一种最为典型的列举方式就是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也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注重的是上层建筑属性,之后注重的则是经济基础属性。之所以如此,与政治形势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人们在思考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时,常常从辩证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不仅受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政治和文化。这说明,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传统,也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观,能够对各种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它不是完全受外部因素决定。这是高等教育独立性的表现,也是高等教育文化性的表现。
经济基础的属性则是指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的属性。这是今天人们特别重视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因之一。具体而言,它是指高等教育通过发展知识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观念都代表着这种思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的素质对生产关系的改进和维系发挥着积极作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懂得如何与人配合、如何达成共同愿景,这些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就涉及一个更大的问题: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说高等教育具有政治属性的内涵又意味着什么?如何判断它是否具有这样的属性?进一步说,我们是怎么认识事物的属性的?这显然涉及认识论的问题了。
3、高等教育功能与文化本质属性
要回答高等教育的属性问题,首先需要回答属性是什么。属性就是指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即潜能。既然是一种潜能,怎么来认识它呢?客观地说,我们都是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功能作用来认识事物的属性,有什么样的功能意味着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没有该方面的属性就不具备该方面的功能,功能是通过具体产生的作用来表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属性是指高等教育功能。比如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指的是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或所发挥的政治作用,经济属性指的是经济功能,文化属性则指的是文化功能。
4、高等教育目的与文化属性的关系
无论如何,高等教育活动确实体现了一种政治意愿,这种政治意愿包含国家、政党、政府、民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包括人类共同的愿望。高等教育活动无论何时都不缺乏这种政治愿景,因为这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动力所在。这似乎说明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是永恒的,换言之,在任何时期,高等教育都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影响。这或许说明了政治属性也是高等教育的固有属性之一,但这种政治属性是否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呢?对此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这涉及“本质属性是唯一的还是多重的”这一问题如果“本质是固有的不变的内在联系”的话,那么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政治属性也具有这种特性,因为政治性确实是永恒的、不变的,也是内在的,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属于政治性范畴。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人看作政治的动物或许说明了这个道理。五、高等教育的使命在于使人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觉的人正是因为人的发展与成长的需要,才使高等教育具有育人这一独特功能,也才使得教学成为大学的第一职能。而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并非造就仅仅具有一般社会能力或普通公民素质的人(这是义务教育应承担的职能),而是要培养一种理想的人(即培养社会领袖人才),这种理想的人起码是一个独立的人、自觉的人,如此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但什么样的人算是独立的人、自觉的人,这是非常难以确定的。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始终是非常困难的事。可以想象,如果育人目标不清晰,怎么能培养合格的人?而这恰恰是高等教育活动中最让人困惑的难题,人们至今都只能给出抽象或笼统的回答,很难给出具体的、可测量的标准。
但教育要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存在,就不得不具备其他社会组织的共同属性,如与政治活动的协调,与经济活动的协调,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活动的协调,如此就产生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多重属性。但无论如何,高等教育所担负的育人任务是无法改变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其前提条件就是使其自身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知识不断累积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达到育人的目标,甚至会将人引入歧途。这意味着科学性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换言之,没有科学性,高等教育就无法完成自身的使命。显然,科学性不等于教育性,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不相等。
为此,高等教育活动虽然具有多重目标,但育人是其核心目标,而科学追求是其基本前提和实施手段,政治追求是一种理想预期和最终结果,经济追求是一种外溢性价值,文化追求则是其存在的本体,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