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8年12期目录
基于实证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研究内涵、价值及表现形式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阅读素养是指个体运用识、记、读、说、思、写等方式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评鉴和阅读表达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的综合表现,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是阅读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领域的体现。

 基于实证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研究内涵、价值及表现形式

阅读素养是指个体运用识、记、读、说、思、写等方式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评鉴和阅读表达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的综合表现,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是阅读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领域的体现。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首次尝试从语文核心素养、个人素养、社会文明视角探析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价值,即小学语文阅读素养不仅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更是个人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在成为社会文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还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及调查研究将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表现形式概括为:识、记、读、说、思、写,其中识和记是基础,读和说是重点,思和写是发展。

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内涵;价值;表现形式;实证研究

阅读是人类获得文化知识,进行信息传递,参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媒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知识总量极速增长。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阅读素养的研究己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 ,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EA)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阅读素养的研究与测评,并对学生的阅读、阅读素养发展进行周期性的评估。

1、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内涵阐释及重新认识

关于“阅读”的内涵有多种阐释,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阅读是从阅读对象中获取意义的过程[G70《教育大辞典》认为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阅读是从符号、文字、图表、公式等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可见,阅读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阅读材料、读者和意义建构。

国内外对阅读素养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我们认为,阅读素养是指个体运用识、记、读、说、思、写等方式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评鉴和阅读表达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的综合表现。通过阅读,个体不断获取阅读知识、习得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并运用阅读信心,解决现实问题,为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基础。

2、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发展价值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不仅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个体学习和社会文化价值。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可见,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意义和价值是十分明显的。

2.1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是小学语文学科学习和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小学语文学科学习和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摸《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增长。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是母语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不仅能让小学生认识并记住字音字形、巩固识字、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还能为写作奠定基础。一开始小学生的阅读信息不那么丰富,阅读表达内容生硬、感情干瘪;随着年级增高及阅读量的不断扩充,小学生识字量日渐增加,积累的词组、短语、句式随之增多,小学生能够更加自由、随心选择合适的阅读表达方式,准确、流利地进行表述,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时,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作品,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也随之提高。此外,小学语文阅读素养还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精神增长,促使小学生思考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情感认识体验,形成人文素养,促进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2.2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是个人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是小学生必备的重要素养,是个人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主席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①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3阅读素养是国家社会文明和综合国力重要标志

阅读力即国力。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的竞争,语文阅读素养作为国人接收母语信息进行学习的基础,属于国家软实力的范畴,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量逐年增加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十分重要的标志。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