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杨丽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云南省昆明市,650000)摘要:本文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入手,首先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内涵,然后分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的提出了小...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杨丽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云南省昆明市,650000)摘要:本文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入手,首先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内涵,然后分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的提出了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1、引言小学科学自实施以来,其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诸如“从满堂灌转向满堂问”“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师生间沟通不足”“学生和师生之间缺乏默契的配合”等,这些新改革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师的上课效率,也不利于学生汲取知识。过往的课堂,基本是以老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的,但新课改实施后,过往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受众体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转而代之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辅助引导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通常说来,学生汲取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老师授课只是一种方式,课堂则是学习的场所,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对授课方式或学习场景进行改进呢?譬如引入互联网。本文下面就自身的感悟来探讨一下如何做好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活动。2、有效教学的内涵到现在为止,国际中并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有效的教学解释,但无论定位的初步想法意见如何,教学都是以育人育才为目的的,因此,这种观念应尽快在各国家、各民族之间达成一种共识。东西方的教学方式,因为受各自文化的熏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在我国流传甚广,因此,课堂教学时,课题设置多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为主。欧美发达国家受近代文明的影响,学习多提倡学生培养独立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学,多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二十一世纪,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课改也做了相对应的改变,很多与时代相结合,符合青少年个性的文化也被渗透进了书本里。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所谓有效教学,既指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指传道的目的之所在。3、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3.1课堂问题设计缺失小学生因为身体结构的原因,正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他们的知识,多来自父母长辈的谆谆教诲,以及自身的耳濡目染。应该说,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是很简单,也是很单纯的,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在该阶段,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式教育。该阶段的孩子,总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这种好奇心,成了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制定合理有意义的教育体制,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小学课堂所开办的合作互助式学习,正是针对他们这种特点而设置的。开展合作互助式学习,对授课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首先,老师需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带动气氛;其次,学生要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会动手和思考,这种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变成了主体,而老师则成了客体。相关专家曾对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做过调查,据他们总结和发现:在一次课堂随机调查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87个问题的提问,而学生只提出了2个问题。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为百分之95%以上,而学生还不到5%,这说明,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依旧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应试教育模式。3.2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常有学习行为的被动化问题,因为身体、年龄、思维方式的原因,他们往往却独立思考和辨别事物的能力,需要老师反复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备课、作业,都是以老师为主来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时下的中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方面,比较乏善可陈,过于单调。通常是重理论文化学习,轻体育艺术的学习,这些偏激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理论重于实践,涉及知识面窄,适用范围不广,顾此失彼,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观念和审美情趣非常不利。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智力因素的有效开发。时下,学校在制定教学方案中,过度重视老师的作用,而没有下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己的专业特长。因此,学生往往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厌学、甚至于逃学。研究新型的课堂教育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这既是加强身体锻炼的机会,也是兴趣培养和能力锻炼的最佳时期。3.3师生间沟通不足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老师生和学生之间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此课堂上,学生达到情感诉求和知识吸取的目的,而老师则完成学业的传授和自我的升华。认清教育的本质,就不会有作业堆积如山,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了。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事实上,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目前只存在课堂上,课下少有交流,至于周末,更是很少存在着交集。这种师生缺乏沟通的现象,诞生了诸多现象:譬如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教完的东西,不得不在课堂下,通过大量的作业来完成,这也给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反过来,学生也总是不停地给老师起绰号,背后说老师的坏话,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上课的情绪。可以说,师生之间沟通的不足,直接响着教学质量和听课效率。事实上,教育,不但是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授,更是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个人素养的锻炼,高水平的老师,常常能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心与心之间的探索,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互动。而我们的课堂,较少有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课堂上,丰富多彩的内容通常被演变的单调乏味,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根本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胡编乱造。而老师的解答,也通常是生硬的教条主义模式,这对于激发学生质疑,创新,探讨的能力非常不利。应该说,学习,是学与思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新课改,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4、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4.1教师应巧妙的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手段,应用的好,也是有很多积极因素的。这种随机提问的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促进其学习,因此,新课改,依旧保存了这种教学手法。教学,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对传授的功课做足功课,他们会深推细究,去研究课文的背景、时代、以及作者最终要表达的真正思想。这种有针对性的备课,对于改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在《蚯蚓》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教的是生动有趣,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还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而有些老师则教的呆板僵硬,毫无乐趣,不仅学生昏昏欲睡,连老师自己都没有教下去的动力。同样是教学,二者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区别呢?这,就是老师充足备课的结果。我们知道,农村出身的儿童,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外观形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而城市出生的环境,由于较少涉足蚯蚓生活的潮湿地带,基本很少甚至未曾见过蚯蚓,对蚯蚓颜色、外观所知不多。或者可以这样说,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对蚯蚓生活环境理论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不同途径的了解,城市孩子对蚯蚓的认识比较感性,而农村孩子对蚯蚓则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有经验的老师,懂得因材施教,他会让学生直接接触蚯蚓实体,并与蚯蚓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这种巧妙的课程设计,不但达到了师生互动的效果,也在真正意义上,领悟贯彻了国家新课改的意义。4.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现代化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的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而新型课改,突出的则是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怎么理解学生为主体呢?归纳出来,它有两层说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如果学生不上进,不好学,那么不管怎么借助外在力量,都不起作用,所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作为教师,其存在的意义就是针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学习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了,尊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教师是可有可无的。从教学的本质意义上来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比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主要还是从那里得来的,所以,只有师生互敬,相互配合,学习效果才会最佳!这个时代的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也是特立独行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她们的性格特点是相符的。比如说,科学课上,老师在讲《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来分配实验任务的。水溶质材料是丰富多样的,有些物质是固体的,有些是液体的,有一些还是粉末状…学生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非常兴奋,不但完成了实验任务,还彰显了个人性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住了学生的有特点和个性,使他们能充分、自由、尽可能地选择喜欢自己的东西。所谓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机使他们各抒己长,从而达到教与学,学与玩的目的。4.3转变师生的角色关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制度贯彻的初步阶段,新课标的落实,对于青少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我国实行的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应试教育模式。新课改后,我国的教育模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模式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4.3.1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才的播种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用合理的方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植物的叶》一文中,教师拿出2种小树枝,请学生去观察有叶子的树枝,比较叶子的相同与不同,并找出叶子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能够找出一片完整的叶子,还能比较出叶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些都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究一片叶子的兴趣。4.3.2学生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避免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当课堂上的主角,是不可取的。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例如,老师在教《比较韧性》这一课时,在实验刚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塑料尺、木条,金属条,让合作小组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这些物体的韧性。在学生比较方法之前,老师应该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也能对物体的韧性有个初步的概念。上课时,当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比较结果产生疑问时,老师应当亲力亲为,参与到学生们的实验中去。实验活动是一个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仅仅作为指导者参与实验的全国程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加入到学们的阵营中去,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这既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5、结语学生是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