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8期目录
《木兰诗》与《民谣花木兰》之比较分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或《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一千多年来,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选了这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无独有偶,美国Oklahoma州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读本也选编了《民谣花木兰》。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美教材中选编的两首诗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从选编意图、表现形式、人物形象、作业设计等方面将美国教材与人教版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再通过对美国教材优点总结梳理,对我国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借鉴建议。

 《木兰诗》与《民谣花木兰》之比较分析

魏缓缓

   关键字:中美;《木兰辞》;比较分析;

1、《木兰诗》与《民谣花木兰》的比较

首先从选编意图来看,《木兰诗》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古代诗歌《木兰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提到: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民谣花木兰课文出自Oklahoma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读本3年级第1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冒险”,《民谣花木兰》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其余两篇为《攀岩者》和《失物招领》。无论是勇敢的攀岩者,还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都有各自艰难的任务,他们的行为充满冒险的精神。

其次,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的《木兰诗》开篇的课前提示是这样的: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接着,《木兰诗》通篇是原汁原味的古文,在课文的第三页插入了一幅木兰牵马,马嘶鸣的黑白简笔画,在每页的页脚处有关于这首诗的介绍和本页字词的释义。整篇课文的色彩是黑白色。

美国的《民谣花木兰》课前提示:一边读课文,一边自检你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再读课文,明确之前没读懂的地方。整篇课文由14张精美的图片串联而成。不但绘出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曲折故事情节,而且用汉字书写呈现了《木兰辞》。

再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木兰诗》的课前提示中早已告诉学生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从文中的插图中可以感受到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学习文章便可知,《木兰诗》塑造的是一位深具中国北方特色的爱国女英雄,忠孝两全,深明大义。花木兰是爱国主义的理想的化身。

美国《民谣花木兰》课文中的插图既有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也有对镜贴黄花的柔美女儿形象,《民谣花木兰》中塑造的木兰是集美丽善良和温婉大方于一身的女子,也是集勇敢和聪慧于一体的勇敢者,更多地突出了木兰敢于冒险的勇敢精神。

最后,从作业设计方面来看,中国版《木兰诗》习题设计:

1.1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1.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1.2.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1.2.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1.2.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1.3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3.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3.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3.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3.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4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版《民谣花木兰》活动设计:

1.4.1阅读文本后的思考题

1为什么木兰得知战争的消息后就立即告诉了母亲?

2如果木兰以女性的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

3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5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在你看来,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6木兰与《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的困难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4.2表达

多少个日日夜夜,木兰远离父母家乡出征在外,请你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亲,告诉他离家后的这段时间你都做了什么,现在状况怎样。

(小提示:请使用生动的词汇描述人物,地点事件,记住套用诗歌五部分的格式。)

1.4.3社会学习

1木兰是个优秀的领导者,请你制作一个奖状,送给班级中最优秀的人。

2文本与电影《花木兰》进行比较,列出不同之处,然后就文本和电影都精彩的一处进行讨论。

3把你的学习体会与感悟,发到互联网上,与同学、朋友进行分享。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木兰诗》的作业设计,注重语文知识的记忆,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诗歌意义的了解。美国的《民谣花木兰》更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独立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解决问题。

2、《木兰诗》与《民谣花木兰》差异的原因分析

两国教材中同一首诗有着很多差异,客观上是因为两国的教材编写机构、教育理念、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主观方面是因为这首诗所编选的年级以及其对中美两国学生的重要性不同。

2.1编写机构的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是由教育部专门组织的教材编写小组编选的,必须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统一的教材编写规则执行。编写的过程中尤其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无论是课前提示,页脚注释还是课后作业,都比较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诗歌意义的理解。

美国教材中的民谣花木兰是由Oklahoma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读本,美国教材编写是由地方或州教育机构来实行,注重通过阅读教学来使学生形成一种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公民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2.2教育理念不同

我国的语文教育理念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语文思想内容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号召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语文理解和语文体验的活动,熏陶情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感悟思想,增强自己对社会、国家以及自然的思考;享受审美体验的乐趣,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探索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理。

从上述课程标准的叙述中,可知我国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还体现在陶冶情操等方面,指向学生精神层次。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规定,该标准主要解决“学生应该知道关于语言的知识,以及他们能够用语言做什么”的问题。尽管国家和州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表述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总体的方向是一致的,把培养语言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总而言之,就是满足学生对现在和未来的读写要求,更加注重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知道“怎么做”。

2.3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注重结果评价,平时的测评主要是通过考试,学生入高中、大学主要也是通过考试,语文就是一张试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学生一年只有一次机会,依据这次成绩来决定所升入的学校。虽然现在也有自主招生制度,但高分还是学生进入好的中学或大学的主要依据。所以我国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

相比之下,美国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美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考,高中学生参加所谓的“高考”,即 SAT(全称是 The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潜能测试),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完成大学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倾向性。是由美国的私营教育考试机构:“教育测试服务中心”(ETS)和美国高等院校测试中心(ACT)主持设计的,这两家机构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间非营利机构,使得评价几乎是独立于教育体制之外的事件。学生每年有 7 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以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入学的标准。但这只是考察学生的一个标准,而且也不是决定性的。学生平时在校的其他表现,如平时的考试成绩、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与进入大学以后将要学习专业有关的研究活动等是更为重要的,有些高等私立院校还要进行严格的面试。因此,美国的文学读本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

2.4诗歌的地位和学生年级的不同

选编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首诗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之后,对诗歌和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木兰诗》语言相对平易,朗朗上口,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理解。所以更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意义的探讨。

选编入Oklahoma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读本3年级第1册的《民谣花木兰》,是作为阅读材料来供学生学习的。这首诗歌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民族、地域、时代和学生年龄阶段的限制,不可能对诗歌的语言和意义做深入的探究,而是由此扩大了这首诗歌的外延,更加注重花木兰所表现出的勇敢的精神。

3、美国《民谣花木兰》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我国教材中的《木兰诗》和美国文学读本中的《民谣花木兰》选编意图、表现形式、人物形象、作业设计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各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说我们的语文教材跟美国的语文教材相比有很多不足,但是也要认识到中国学生学习母语越到高年级反而越没兴趣,美国的语文教材也许能给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启示。

3.1鼓励思考,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跟我国语文教材中《木兰诗》在课前提示中就把故事的梗概和花木兰的形象告诉学生不同,美国教材中的《民谣花木兰》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检查对故事的理解程度。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思考。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书本或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一种符号性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内部加工,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我国的语文教材小学以后基本就是单调的黑白色,很少有插图,美国的语文教材都是印刷精良的彩色本,即使高中的教材也是如此。精美的插图能图文并貌的展现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木兰诗》的课后作业更多的是记忆性和理解性的题目,《民谣花木兰》活动设计第一大题就是6个开放性的思考题,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喜悦

3.2关注社会,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

《民谣花木兰》课后作业中第三大题社会学习中,第一小题是为制作一个木兰奖状,送给班级里最优秀的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给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了经验。课后作业第二小题是比较文本与电影《花木兰》的不同,并进行讨论,依据文本,又跳出文本,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到很大的提升,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密切关系。第三小题作业是把学习体悟分享到网上,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3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

        我国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升,美国教材中的《民谣花木兰》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比如在其课后活动设计中就有一题“表达”让学生代木兰给父亲写封信,而且要套用这首诗歌的格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掌握诗歌格式的同时,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书本上符号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知识。

参考文献:

[1]王艳华.跨文化视角中的《花木兰》[N].台州学院学报20084.

[2]王蕾,余娜.美国中小学考试评价解析[J].中国考试2006.12.

[3]戴前伦.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502.

[4]王今铭美国版《民谣花木兰》活动设计带来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201311.

  [5]龚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中文版《美国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刘晓燕.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2011.

  [7]温婷婷从动画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D].吉林: 东北师范大2012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