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构思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新生一代形成健康价值观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德育教师作为学生德行的指导者、促进者,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促进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下,一方而,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德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德育实践进一步科学化、丰富化。另一方而,某些传统德育现状己不能满足现实德育的需求,而日益凸显弊端,如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群体专业素养偏低,影响着中小学德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中小学德育教师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工作的主体,其德育素养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C17在他看来,道德教育内在地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两者相互结合、渗透,缺一不可。鉴于此,我们可以明确,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在进行各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其行为举思想观念、人格气质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各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方式、态度对学生起间接的德育影响,但是由于其自身专业特性与现实教学任务等局限性使得他们难以全而、深入地挖掘教学与生活情景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心理、现状、需求进行全方位、及时的鉴定,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各个学段都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因此他们的德育专业素养应当大大高于一般教师即非专门德育工作者,这也就对中小学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指在学校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体的专门化配置与专业发展,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和非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德育专业化的两个方而。Czl这里笔者主要就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的重要性及专业化途径进行探究。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专门德育课程与各科教学渗透相结合是我国当前开展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德育课、品德课不是由语文、数学等科目任课教师兼代,就是放在校长身上,甚至有些地方学校因为单纯追求文化科目教学成绩而不开设德育课,以“两套课程表”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导致中小学德育边缘化。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而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势在必行
二、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需求
(分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西方在近代进行了一个道德同政治、法律、宗教的明显的分化过程,而我国受传统思想以及近代特殊的政治革命历史轨迹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德育政治化、泛化的本土特色,毫无德育教师专业化可言。一方而,德育教师专业化需求是在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提到日程上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了明确说明。
基础教育研究内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