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芳
古 典诗歌,其独特的行文思路,丰富的思想内容,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本身就是具体而微的文章范例 。 仔细研读古典诗词,对语文写作有独特的启示 。本文从内容 、 构思和语言三个方面解读古诗对现代写作的启示 。
一 、 言之有物
作文的第一要义是内容,要求具体而充实,不能空洞无物 。 或无病呻吟,废话连篇,或人云亦云,味同嚼蜡,都是文章之大忌 。 古典诗词并非只是一味抒情,古诗中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中若能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
1. 诗 即素材
诗歌的内容就是活素材,读白居易的 《长恨歌》 ,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悱恻 、 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感叹;读 《琵琶行》 ,身世凄凉 、 生活悲苦的琵琶女与作者宦海浮沉 、 生命悲哀 、 政治失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的同病相怜,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读苏轼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穿越时空,仿佛看到英姿飒爽的周瑜指挥若定的神情,看到苏轼神游故国的情景 。 写作中还可以在诗中适当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如下面一段文字可资借鉴:经常想起陶渊 明, 不知他究竟在哪一天忽然想通了 , 他绝不再继续勉强自 己, 回到 山 村, 看看暮村袅袅的炊烟, 听听深巷声声 的狗吠, 写诗 、 喝酒 、 登山 、吟啸,世上最逍遥的日 子大抵就是如此了 。 名 缰利 锁,蜗角 虚名 , 蝇头微利 ?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只是人心的一种感觉, 谁能真正看得透, 撇得开? 即便是惯看春风秋月的 老渔父,都逃不 了 这恢恢的世俗之网 。读陆游的词, 国 家必须报效; 读李白 的诗, 诗酒 原来快意; 读朱熹的文, 纲 常究竟有理; 哪种人生不是在错综复杂的万象之中 ? 陈与 义有词句 云: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十几岁 时很喜欢这个意境, 后来读他初入汴京的诗歌, 他的落拓寒酸却更让我难忘;人生白 云苍狗, 倏忽之间 , 贫富易 位, 贵贱变换, 他这样浪漫风流的生活在北宋、 在现世都是如露如电。这段文字用不同风格的诗文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认识,对诗词名句的引用或化用清新自然,不着一丝痕迹,亦无矫饰之嫌。
2. 诗如其人
读诗即读人,诗是诗人丰富情感的浓缩,诗是诗人灵魂的化身。婉约派词人柳永仕途坎坷,因一句“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宋仁宗“且去填词” 四个字逼得一生郁郁不得志。 他看透功名利禄,用自嘲的方式突出人生重围,他自封“白衣卿相”,从此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一世文名。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最后孤独地死在一条破船上;李商隐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存,潦倒终身。李清照一个弱女子,南渡后受骗离婚,躲过了牢狱之灾,过着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些诗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用作写作的素材,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厚度。为了引导学生利用诗词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是一段写作范例:黄州 虽 非 乐 土, 却适宜闲 人来此居住。 有业可就, 虽 难大富大贵, 但温饱却不难, 做官自 然好于彭泽, 隐逸随处可筑陋室。 贬谪苏轼到 这里正可以说是宋朝皇帝的圣眷和风雅, 除了 这里, 将盛年的 苏轼贬去哪里都是唐突风雅。这段介绍黄州的文字,把陶渊明做了 80 天彭泽令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安插在行文中,感觉不同于一般的引用,它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和情感。
3. 化典为例
清人赵翼在 《瓯北诗话》 中指出: “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 。” 诗词中用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使诗句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 。 诗词中用典相当于写作中运用例证,将之用于写作中的例证,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例如唐代王勃的 《滕王阁序 》 ,通篇用典,值得用在作文中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 。 冯唐不为文帝景帝重用,飞将军李广一生未能封侯最后自杀,梁鸿与妻子举案齐眉,班超投笔从戎,宗悫怀抱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之志,阮籍驾车到无路可走时长啸而哭,诸多典故信手拈来,极具文化蕴味,这些让人痛彻心扉的故事就是文学中的最动情之处,它们让文章有了灵魂和血肉,鲜活起来 。还有辛弃疾词中多用典,虽有 “ 掉书袋 ” 之诟病,却是 “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 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词中用典就跨越了几个朝代,从三国吴主孙权到晋安帝义熙五年,刘裕出兵灭南燕,从刘义隆草率北伐,拓跋焘庆功,到廉颇至老不被重用,用典之多,都是不错的写作素材,可以用在议论文中,作为正反例证 。
4. 理藏诗中
哲理诗中的议论,对写作中的立意和说理也有一定的帮助 。 如唐代刘禹锡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宋代卢梅坡 《 雪梅 》 :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朱熹 《观书有感》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陆游 《游山西村 》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王安石 《登飞来峰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这些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道理,经过完善可以成为写作中的观点 。议论文写作中还可用古诗作为例证,或直接引用古诗句,或化用诗句为议论性语言,或套用诗词句子的格式,使文章文理兼备,令人耳目一新 。
二 、 构思有路
刘勰的 《文心雕龙》 写道: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 诗人总是能抓住生活中极细微的一点,打开思路,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想得深,想得远 。 例如李白的 《蜀道难 》 ,诗中从五个角度写蜀道之难: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 李白此诗思路开阔,内容充实 。 结合学生平时写作文无话可说的情况,可试着让学生写一篇以“ 难 ” 为题的半命题作文,比如写 “高考难 ”,可以从李白的这首诗中得到启示,如从高考的历史发展角度写高考难 、 从高考本身写高考难 、 从学生辛苦的角度写高考难 、 从社会环境写高考难 、 从现实情况写高考难 。 这样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兴致高涨,有了写作欲望,写文章就不是难事 。 诗人其实都是文章之大家,跟着古代诗人也能学写现代作文 。
三 、 言之有文
孔子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诗词尤其讲究用词造句,诗中怎样描写景物,怎样抒情议论,怎样选景用词,对平时的写作也有启发 。诗词中大多是情与景交融,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 例如杜甫的 《春望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把景物拟人化,让景物也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 。 晏殊的 《蝶恋花 》 “槛菊愁烟兰泣露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 诗中选用意象 、 细节描写,可以营造独特的意境,此种手法,亦可用于现代文的写作中,作文时可根据抒发情感的需要选取独特的景和物 。诗词中抒情方式还有直抒胸臆,例如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满心的自信与坚定的决心溢于言表;李清照的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言愁情,却不觉直白,反而韵味无穷 。诗中化抽象为具象的写法,可以让 “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难以言表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 。 例如秦观 “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寇准 “愁情不断如春水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情点染得具体可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 白居易在 《琵琶行》 中用各种手法写不同的乐声,把抽象的音乐写得可感可触,生动形象,成为描写音乐的典范 。 此外,作文中引用古诗名句,能使文章具有文化底蕴,增添诗情画意 。凡此种种,古典诗歌内容和形式皆可为现代文写作所用,实现古今贯通,古为今用 。
(作者单位: 金华第 一中学, 浙江 金华,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