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5期目录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阅读教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中 国传统文化重视读书学习 。 如蒙学教材 《神童诗》 第一首 《劝学》 就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传统文化中的 “读书 ” 有多重含义,最常用的是指上学念书 。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阅读教学

洪 珏

一 、 从对 “读书 ” 的不同理解说起

中 国传统文化重视读书学习 。 如蒙学教材 《神童诗》 第一首 《劝学》 就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传统文化中的 “读书 ” 有多重含义,最常用的是指上学念书 。 例如 《红楼梦 》 中贾政跟王夫人商议:“我想宝玉闲着总不好,不如仍旧叫他家塾中读书去罢了 。” 贾政训斥贾宝玉则说: “你如果再提 ‘ 上学 ’ 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 。” 贾代儒当着宝玉的面对贾政说: “我看他相貌也还体面,灵性也还去得,为什么不念书,只是心野贪顽 。”“读书 ” 也指不出声地看书,即通常说的阅读或默读 。 如贾宝玉重入家塾, “忽然想起秦钟来,如今没有一个做得伴说句知心话儿的,心上凄然不乐,却不敢作声,只是闷着看书 ”。“读书 ” 往往还指大声诵读 。 如宋代教育家朱熹《童蒙须知· 读书写文字》 强调:凡 读书 , 须整顿几案, 令洁净端正, 将书 册整齐顿放。 正身 体,对书 册, 详缓看字, 仔细分明 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 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 诵遍数, 自 然上口 , 久远不忘。 古人云: “读书 千遍, 其义自 见。” 谓熟读, 则 不 待解说, 自 晓其义也。 余尝谓, 读书 有三到, 谓心到 、 眼到 、 口 到 。 心 不 在此,则 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 记, 亦不能久也。 三到 之中, 心到 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说的“读书” 指朗读,他列出的“须知”,包括读书的姿势、 态度和方法。 其中“心到、 眼到、 口到” 的“三到之法”,揭示出古人“习得” 书面语言的基本要领,那就是意识、 视觉和有声语言并用,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加深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须知” 是针对当时的“童蒙” 说的,至今仍然可供基础教育阶段儿童阅读教学参考。在传统教育中, “读书” 包含许多具体环节,那就是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读写训练。例如 《红楼梦》 中贾政问贾宝玉: “师父给你定了功课没有?” 宝玉道: “定了。 早起理书,饭后写字,晌午讲书念文章。” 之所以“早起理书” 是因为他贾宝玉托病荒废学习很久了,贾代儒要求他每天早晨先复习过去学过的内容,以便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准备。“饭后写字”,是进行书法练习,贾宝玉早已超越识字教育的阶段, “写字” 为的是把字体练得更加美观,书写技能更加娴熟。 而“晌午讲书念文章”,才是“读书” 这一整套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为博取功名而必须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表达的能力,都必须通过这个环节训练完成。

二、 阅读教学中的“讲书”古代家塾如何“ 讲书念文章”,文学名著里留下许多具体生动的记录。 例如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第七出 《闺塾》。在 《闺塾》 中, “末” 饰演太守杜宝为女儿杜丽娘聘请的老师陈最良, “旦” 饰演杜丽娘, “贴” 饰演丫鬟春香。 陈最良自报家门之后,即作课前准备,然后催女学生上学。 所教的 《毛诗》 ,即汉代学者毛亨注释的 《诗经》 ,据说是杜宝“家传” 的。 为杜丽娘讲授的是“ 国风” 中 “ 周南” 的第一首 《 关雎》。陈最良讲书方式,就是杜丽娘所说的“依注解书”。 在杜丽娘的要求下,陈最良“把 《诗经》 大意,敷演一番”,指出 《诗经》 是“六经” 中最有文采的,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妇女生活,表现“闺门风雅”,列举 《大雅· 生民》 姜 生下后稷的故事,以及 《周南· 木》《周南· 螽斯》 等例子,再以孔子的话概括: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陈最良讲书,有对词义的训诂,如 “‘ 关关雎鸠 ’ ,雎鸠是个鸟, ‘ 关关 ’ ,鸟声也 ” “‘ 窈窕淑女 ’ ,是幽闲女子 ”,等等;也有对句意的解释,如 “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 ”;还有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如 “这是 ‘ 兴 ’”“‘ 兴 ’ 者,起也 。 起那下头 ”。 由于受到戏曲表演的局限,剧情不可能对整篇 《关雎 》 四章进行讲解,杜丽娘天资聪敏,也不需要陈最良逐字逐句全讲 。 而且汤显祖编撰这出戏,为的是借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来激发杜丽娘的怀春之念,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就没必要再讲其他三章了 。旧时代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因此书塾讲书的情况,各不相同 。 陈最良应杜宝要求讲 《诗经》 ,而 《红楼梦 》 中的贾政则反对讲 《诗经 》。 如第九回 “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贾政 … …因说道: ‘ 那怕再念三十本 《诗经》 ,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 。 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 《诗经》 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 ‘ 四书 ’ 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其实, 《诗经》 也是 “六经 ” 之一,但是南宋以后科举考试只以朱熹注释的 《大学 》 《中庸 》 《论语》 《孟子》 等 “四书 ” 为主,通常不会从 《诗经》出题,所以贾政发话: “只是先把 ‘ 四书 ’ 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 红楼梦 》 还记叙了跟 《 牡丹亭 》 不同的 “ 讲书 ” 方法 。 例如八十二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恶梦 ”:作品贾代儒要求宝玉讲的 “ 后生可畏 ” 这章书,出自 《论语· 子罕》 : “子曰: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 、 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曹雪芹运用到 《红楼梦》 里,表现贾代儒的迂腐和贾宝玉的不甘羁绊,显得真实而又巧妙 。 贾代儒之所以选这一章让宝玉讲,意在针砭他不求上进 、 在大观园女孩子中间消磨时间的毛病 。 宝玉问 “ 怎么讲 ”,贾代儒交代的方法是:要求宝玉自己讲,先 “把节旨句子细细儿讲来 ”,然后再逐句 “串讲 ”,接着再加以点拨,指出宝玉理解不够准确的地方 (“无闻 ”),启发他加深理解,领会经典原意 。贾代儒的教诲,实质上是封建说教,但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具有以下长处:一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给予自主研读的空间,启发宝玉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揣摩,讲出自己的领悟,而不是垄断话语权,强迫宝玉俯听接受 。二是交代方法,即先总览全章,把握 “节旨 ”,再深入局部,进行 “串讲 ”,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程序,科学的解读方式 。三是能坚持 “ 临文不讳 ” 的态度,不因为自己“老大无成 ” 而迫使学生避讳,不以虚伪的客套取代严谨的治学 。四是在宝玉讲书的基础上给予指正,既肯定其“节旨讲得倒清楚 ”,也指出 “孩子气 ” 的不足,有助于宝玉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从这些方面看,贾代儒的教学方法,比陈最良灌输式的教法更合理 、 更科学 。三 、 传统教育 “讲书 ” 的有益经验文学和戏曲都以生活为依据, 《红楼梦》 和 《牡丹亭 》 对 “讲书 ” 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 更有说服力的是,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论及 “ 讲书 ”的要求和技巧的蒙学书籍 。 例如清代陈芳生的 《训蒙条例 》 ,唐彪的 《父师善诱法》 ,梁桂茂重校 、 陶珙订正的 《教子良规》 ,等等 。 尤其是 《父师善诱法》 ,阐述详细而又切实,人们认为可以跟朱熹的 《 小学 》比肩 。

在 《父师善诱法 》 中,唐彪主张 “勤讲 ”,或通过 “设譬 ” (打比方),灵活生动地进行讲授: “凡书随读随解,则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 。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矣 。 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遇难解者,第先晓以大义,更为设譬,不必逐字呆讲,反致难晓) 。”

唐彪还主张根据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童蒙七八岁时,父师即当与之解释其书中字义 。 但解释宜有法,须极粗浅,不当文雅深晦 。 年虽幼稚,讲解日久,胸中亦能渐渐开明矣 。” 他强调讲授要“及时 ”,收到 “领会 ” 和 “记忆 ” 的双重效果 。

唐彪还主张采用循环往复的教学方法,促使儿童在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

唐彪提倡让学生 “ 复书 ”,诱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

从陈最良 、 贾代儒等艺术形象的案例,以及唐彪等蒙学教育家总结的具体方法看,传统教育的阅读教学积累有丰富的经验 。 例如通过归纳 “节旨 ”、 随文训诂 “串讲 ” “复书 ” 等手段,务求学生熟习 、 理解和感悟,都基于千百年来对母语教学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不同于现代语文教学公式化的课文分析和标准化答题训练,能为我们今天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

(作者单位: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12

 

 

:e�0p�axA`育论文发表

 

 

f7�fm�axA`�; font-size:10.5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

 

五 、 删除, 让教学更富创新色彩案例 10: 删除主题图教学 “圆的认识 ” 时 (如图 10 所示),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信封,然后从信封中拿出一个圆片,又拿出其他的平面图形,跟着质疑: “如果从里面一下子摸出圆,能吗? ” 学生答: “能! ” 教师问: “为什么? ”学生 说: “ 圆同其他图形不一样 。” 教师又追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 学生 说: “圆光滑,其他图形有棱角 。” 接下来,教师又出示半圆和椭圆,让学生口述特点,最后让学生上台动手操作从信封中摸出圆片 。点评: 原来的主题图 是生活中 带有圆 形的实物,教师在这里却将其删去了 , 取而代之的是从信封中 摸圆片 。 这样的预设极富创新色彩, 通过对圆 以及临近图 形 半圆 、 椭圆 的 比较, 让学 生深层次地感知圆 的“独特” 特点, 并通过最后的“摸” 加以验证和运用 ,可以说这比单纯地看圆 形图片 要深刻 得多 。总之,从上述案例的分析点评中,可以发现无论哪个课例,对于主题图的运用都不是照搬、 照用,而是根据需要,根据教学条件,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灵活地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事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是极富生命力的。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61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