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4期目录
一种值得深思的教育:生活化德育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生活化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道德、体验道德。它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德育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种值得深思的教育:生活化德育

 

[摘要]生活化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道德、体验道德。它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德育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视分数为生命的时代,德育的地位被忽视了。寻找一种合适的德育方式是教育者的使命。生活化德育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种德育方式。生活化德育意味着什么   

儿童往往被人们视为经验不足、缺乏正确认知的群体,基于此种观念,对儿童进行德育往往是从成年人的世界出发,以便让儿童及早地、“正确”地认识道德、体验道德、养成道德。然而,儿童有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且儿童自己的世界需要自己来管理,成人只不过是儿童世界之外的旁观者,要相信儿童的世界应该由而且必须由儿童自己来做决定。成人则要尊重儿童的决定,为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提供环境并防止一些最坏的情况发生,儿童完全有能力自我管理,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好、什么对自己不好。n}而基于成人观的道德养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德育,是一种强加给儿童的德育。这样的德育看上去是最具“效率”的,但是实际上却是“表面文章”。不尊重儿童的世界就无法让儿童体会到道德的实际意义,也就无法让儿童真正养成道德。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尊重儿童的世界”,“尊重”不同于“保护”,更不同于“包办”“灌输”。生活化德育强调要从儿童自身成长的世界出发,循循善诱,不牵制、不抑制,正如《学记》中所言“导而弗牵,强而弗抑”,让儿童在自我的世界中,以自己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去体验道德、感知道德,直至最后养成道德。    总之,生活化德育就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中心,从儿童特定的、现时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儿童过具体道德的生活,避免对儿童的道德引导政治化、说教化、空洞化,进而使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实现全面而深刻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养成。

二、生活化德育的意义   

1.生活化德育与时代发展相契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是一个交往不断加强、交流不断加深的时代,特别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正在转型,各种价值观、道德观不断碰撞的时代。传统道德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因而其最突出的功能当属政治功能,然而有研究表明,道德不仅能促进政治环境的和谐,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   

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在面对人们各种价值观念、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要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起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要立足日新月异的市场形势,引导学生树立起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价值观。生活化德育正是基于时代的特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统一。

    2.生活化德育与学生需要相贴近

    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实的、深刻的,这是与纯说教式德育截然不同的。它首先承认学生是“人”这一基础观念,作为“人”的学生就有自身的需要,有自己的追求。只有结合自身实际需要的道德认识才是深刻的认识。   

此外,生活化德育强调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往往也是德育的主体。说教式德育与生活化德育的不同在于:说教式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成人。这样就形成了两套价值观念,一套是属于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套是在学生看来是“强加”于自身的价值观。而人的行为应该是一致的,作为处事原则也应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生活,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去进行学生生活化德育。   

3.生活化德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   

生活化德育强调的是德育的情境性、实践性,要求跳出传统德育说教性、枯燥性的圈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认识法律规范、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德育的真谛。从这个角度讲,生活化德育强调的德育是社会规范等在学生身上不断内化的过程,强调学生道德的养成更应是一个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

 

基础教育研究内链:

=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