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6年1期目录
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3)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的一些教育改革往往是单一性的改革,政策往往不配套,改革进程艰难,效果不佳,甚至会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如现代教育设备的大量闲置。究其本质,则是要素组合不当。因此,笔者认为,单一要素的优化...

 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3)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的一些教育改革往往是单一性的改革,政策往往不配套,改革进程艰难,效果不佳,甚至会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如现代教育设备的大量闲置。究其本质,则是要素组合不当。因此,笔者认为,单一要素的优化也是教育发展方式的正向变化,也有利于教育发展,但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内容与“核心机密”则是要素组合方式的优化。教育发展的理想结果不是各个发展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要素优化组合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和“裂变效应”。

第三,不同要素怎样组合?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要素对于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很大差异,对于不同要素的组合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某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要强化某些组合关系,弱化另一些组合关系,如在当前提升教育质量、追求内涵发展的阶段,应该改变教育经费(资本)的支出结构,将经费更多投向教师培训,而不只是购买硬件。教育经费投向培训比投向硬件,会使投资效益递增,所收获的就是“乘数效应”。进一步说,在教师培训中,如果能统筹考虑课程、教育技术、学生身心条件三个要素,将新课程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学生发展特征培训等有机整合,就会又好又快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能(SK),比分离开来对教师进行单一内容的培训在效果上要好很多。因为这种培训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所收获的也是“乘数效应”。两个乘数效应相加,就是双重的“乘数效应”。因此,合理的要素组合是产生乘数效应的前提,也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所追求的是更有效率、更加聪明的发展。

(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两种分析思路及其内在联系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是从教育发展结果现存问题的现实视角,根据问题推演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五点要求”: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研究、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二是从要素分析的理论视角,认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意味着教育发展要素的“三个变革”:所依赖要素优先顺序的调整、单一要素的优化、不同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这两种分析思路殊途同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从要素分析的角度重新审视与表述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五点要求”。调整教育结构与“教育结构”要素相对应,教育结构调整本身含有优化“教育结构”这一要素的要求,而且教育结构调整对于要素组合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结构调整要求资本、劳动、技术、技能、学生等发展要素跨越教育的类别边界向亟待加强的教育类别如职业教育流动。教育结构调整为发展要素的有序流动与有效组合确定了基本框架,教育结构调整在宏观教育发展上具有战略意义。与教育结构调整不同,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关乎微观层面的教育生产过程,直接影响个体人的培养质量,它要求课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学生身心条件等要素的逐一优化与有效利用,更要求这几个要素有机整合以产生乘数效应。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研究要求把资本、劳动等要素更多地投入到教学过程、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中。加强教育培训本质上是要求提升教育从业人员的“教育技能”。在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中,研发的对象是指“技术”要素(泛指生产技术与知识、技术与知识可以互换使用),技术进步或者知识进步决定经济增长。与此相应,在教育发展的要素分析中,教育研究的对象是课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学生身心条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决定具体的教育生产过程。笔者则把研发的对象扩展为对所有教育发展要素(包括资本、劳动、结构与制度)、所有教育发展方式(包括教育研究改进)的研究,为要素优化、流动、组合,为教育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变,提供全面、系统的智力支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与“制度”要素直接对应,其本质就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些制度是关于其他所有七个发展要素的增量变化、质量优化、流动走向、组合方式的规则,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要素收益率。调整教育结构为要素流动提供宏观框架,而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则为要素优化与流动提供了规则。要素流动与组合的走向是,要求资本和人力(“劳动”与“技能”两个要素的复合体)向急需发展的教育类型流动,向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流动,向教学活动和学生培养过程汇集,向教育研究与教育培训倾斜,充分体现了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要求。

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要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五项内容,下面分述其具体要求。(一)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直接关涉教育系统产出的人才结构,我国教育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体系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匹配。相应的战略性调整是: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比例上,加大职业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比重,增加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总量;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构比例上,加大非正规教育即继续教育的比重,尤其是农民工转移培训与职业培训的比重,并且提高职业培训的层级,以解决“技工荒”问题;在职业教育内部,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例如,尽管经过2005年和2006年的中职大扩招,我国高中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比例趋于合理,但中等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依然不合理。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结构中,生产工人、农业生产者和第一线服务人员岗位的专业招生数为 430 万人,仅相当于招生总人数的49%,专业技术及管理类专业招生440万人,占招生总数的51%,由于第二类专业中大约有15%会作为第一线生产和服务人员培养,因此,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看,蓝领职业岗位大约只占57%,白领岗位占43%,与高等院校毕业生培养方向相近,容易造成供大于求。在2009年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招生中,大学本科招生28万人、专科23万人、中职112万人,财务会计专业本科招生16万人、专科28万人、中职38万人,中职与大学本专科重复设置,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很容易导致供远大于求的情况。[5]在区域层面,也存在教育结构与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匹配问题。例如,2011年国家基于城市化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思考,把我国国土划分为三个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类型与专业设置应该与不同的功能区定位相适应,这就需要既对教育进行体系结构调整,也要进行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包括正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主要拉动板块,是教育的一个增长极,它的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转变学生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其要点有三。

第一,契合度,提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进一步解决课程知识繁难偏旧、空疏无用的问题。第二,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陈旧,教师“满堂灌”、“一刀切”现象严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第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以信息化促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打破空间限制,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6]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还涉及教育从业人员素质、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等议题,本文将之纳入其他方式的转变中去讨论。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