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有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 其中包括部分的女大学生。比如, 震惊全国的被称为“女子版马加爵”的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济系2006 级女大学生张超雇凶杀害情人并分尸案;①兰州某大学女生与网友酒后砸警车、打警察暴力袭警案;②河南一名在校大三女生甘当“征婚女”骗人钱财案③等。女大学生犯罪虽然只占大学生犯罪的很小的一部分, 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量, 但是通过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媒体的报道, 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犯罪呈现数量上升而且手段多并向高智商化方向发展的势态。较之其他群体的犯罪, 女大学生犯罪在作案手段、作案动机、犯罪心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 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④犯罪心理在主观上有差异, 主要表现为过失犯罪的心理和故意犯罪的心理。从相关报道来看, 女大学生犯罪多是持有故意犯罪的心理, 侵害对象一般是他人财产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犯罪手段一般以财务犯罪和伤人、杀人为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欲追求的盲目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消极改变。由于认知能力低、辨别能力差, 加上社会形形色色生活的诱惑, 致使她们将追求高档的消费和物质利益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表现为虚荣心强、喜欢攀比、贪图享乐。大学生生活来源主要来自家庭, 一般家庭的承担能力是有限的, 当物质享受无法通过家庭途径或其他正当渠道得到满足时, 非法获取财物的心理便极可能受到刺激。从现实案例来看, 为了满足强烈的物欲需求,一些女大学生不择手段冒险行事, 最终踏上犯罪不归路。如, 某名牌大学音乐系女大学生为赚钱到酒吧驻唱, 本来只是想解决家庭经济困难, 后来在追求华丽的生活和快速成名的梦想心理的刺激, 导致最后染上毒瘾。
(二)情感享受的片面性。女大学生因为处于青春期, 随着生理上、心理上的发育, 对异性的渴望日益强烈, 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 西方开放式文化的影响, 在对恋爱、性和婚姻的看法上有很明显的变化。有些女大学生不具有责任感, 恋爱观、性道德观“开放”, 可以与很多人发生性关系, 这种性关系有时是为了钱财, 有时只是打发寂寞或证明个人魅力。如, 北京某大学新闻系女大学生黄雅宁因爱上黑道“老大”, 无法回头而犯了包庇罪。⑥有些女大学生责任感很强, 但是一旦被异性抛弃以后不堪痛苦, 情绪和行为失控, 或会伤害自己,或会产生报复心理伤害他人。这里的他人, 可以是对方, 可以是情敌, 也可以是周围毫无关系的人。还有些女大学生因为生活阅历不多, 交友不慎, 与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混到一起, 不能走出非健康的恋爱关系和性关系的泥潭, 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如, 南京某学院女生程某, 恋爱后偷尝禁果、未婚先孕, 后遭男友抛弃, 为了筹集打胎的钱,在现任男友的怂恿下, 程某铤而走险, 以约会网友为名实施抢劫, 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三)心理平衡的敏感性。女大学生自尊心特别强, 因为贫富差距, 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因为内心不平衡, 为了自己也能与别人一样有好的经济条件而实施不法行为。部分女大学生因其个性的缺点, 总是喜欢闲言碎语或夸大事实、散播谣言。在大学生活中, 同宿舍或同一个班级甚至在全校范围内, 或多或少会有女大学生被人在背后议论或者自己参与了议论他人的行为。大部分在校女大学生往往过于敏感, 总是对别人的言语有误解, 对他人的一举一动、每一个表情容易产生多疑心理。敏感性、多疑性和固执性使其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 厌恶他人特别是周围的同性, 刺激了报复心理, 这种心理就很有可能驱使其作出不法行为。如, 昆明某高校女生因内衣丢失的小事, 激化成一桩恶劣的校园暴力案件就是典型。该校女生小丽因误认为室友小雪偷窃, 邀约9名同学围住小雪不停地殴打, 有人向小雪头上浇淋吃剩的方便面汤, 有人在小雪脸上用眉笔写字, 更过分的是, 她们还强迫小雪当着男生面脱裤子, 并用手机拍下施暴与受辱的照片和视频, 施暴行为连续五个多小时。⑦此案小丽等9人的行为极其恶劣, 具有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判处有期徒刑5年以上的从严情节。
二、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都是处于青春期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的主观心理特征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环境都有可能影响其行为。因接触社会不多, 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青春期的女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与其同龄的社会其他女性相比较低;大学生活相对较为自由;转型期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社会因素的渗透, 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女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 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
(一)主观原因。首先, 青春期女大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 女大学生往往视野较狭窄, 容易受到感性认识的影响, 看问题比较简单。这使得一些女大学生因无法抵挡眼前的小利益的诱惑而走上不法道路, 或纵容他人的不法行为, 甚至成为某些犯罪分子的积极帮凶。前述云南大学张超案最为典型。张超故意杀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劫被害人财物。如果其认知能力稍强, 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恐怕可以避免恶果。认知上的局限性还可能带来解决问题的不理智、易冲动, 特别是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女大学生表现的尤为明显。前述南京某学院女生程某之所以铤而走险实施抢劫, 在于被男友抛弃后的痛苦刺激了其强烈的报复心理而导致犯罪, 本来程某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男友承担责任, 既解决了问题, 又避免了严重的后果。其次, 青春期女大学生支配性心理较强。很多女大学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产生一种先天优越感,这种感觉便导致其产生驾驭他人的心理, 特别是对同性, 有一种要做“老大”的期望。如, 期望自己在女生里有一定的威望、影响, 希望其他人都认同其观点和按照其意思去做。当遇到挫折或他人不受其支配时, 自认为他人不尊重自己、看不起自己, 便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愤怒的心理或报复的心理, 进而实施惩罚他人的行为。前述兰州某大学女生与网友酒后砸警车、打警察暴力袭警案中的犯罪当事人在案发过程中居然喊出“我爸是领导, 你们等着下岗”的话, 表现出极为幼稚的支配欲。
(二)客观原因。首先, 大学教育存在薄弱点。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 办学类型不断多元化, 民办大学、独立学院等越来越多, 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面对着大学的开放和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大学内部尚未完全适应, 对大学生的管理弱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大学城和多校区办校模式的出现使得师生交流机会减少, 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显得更为松散。同时, 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特别是一些营利性质的高校, 没有提供或不够重视相关的法制教育, 使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其次, 受社会转型时期消极价值观念的冲击。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典型的转型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其中消极因素也大量存在, 比如, 不断强化的金钱观念和个人主义意识, 严重失范的价值观, 等等。大学是个半开放的社会, 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出现了所谓的大学亚文化, 强化了学生的越轨心态、浮躁心态, 使他们越来越追求功利化的目标。三
、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刑罚是严酷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刑罚措施, 对于女大学生及其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我们应当采取有效对策防止悲剧的产生, 将犯罪心理消灭于萌芽之中, 避免危害性行为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我们认为, 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 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家庭方面。家庭应当从小对女儿进行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家长应当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地用良好的行为感染自己的女儿, 打破未成年人教育中的所谓“ 5 +2 =0”的现象。所谓的5, 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所谓的2, 是指两天的家庭教育;两者相加是零, 其意思是学生在学校学了五天的做人原则、道德的规范, 回到家里却因为父母的过于溺爱而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另外,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防止其产生不良心理因素。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可以从女儿幼小时就开始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 经常与女儿交谈、谈心, 教其为人处事的道理, 尽量不要强迫其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在最大限度上防止自私、自傲个性的产生。
(二)学校方面。应当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缺少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意识, 有的甚至没有控制个人行为不违法的意识。应当在大学校园中经常举办一些模拟法庭和以道德为主题的辩论赛;组织女大学生权益保护读书征稿活动;开展女性健康心理讲座;经常进行一些法制宣传, 倡导女性合法权益的保护, 增强女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充分了解如何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如, 遭到性骚扰时、财务丢失时, 不要凭个人判断自己去“破案”, 而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学校除了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之外, 可以单独设立女大学生心理活动室, 使女大学生敞开心扉, 无论是交谈还是参加一些活动, 使其能及时发泄内心的一些怨恨或矛盾,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将矛盾憋在心里, 最后因情绪爆发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方面。高尚的道德品行、和谐的社会氛围在预防与减少犯罪率上能起很大作用。作为社会成员的女大学生, 一方面是应受到保护和呵护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弘扬高尚品德和创造和谐社会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社会应当给女大学生多创造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同时应设立矫治机构,充分发挥其矫正功能。当女大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 多用关怀代替批评, 正面引导其改正错误, 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要设法少指责、少抛冷眼, 遏制谣言。不良社会风气会导致女大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自暴自弃, 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个人方面。保持健康心态, 尽量使自己大度、宽容, 克服不良习性, 提高是非辨别能力。遇到心理问题时, 应当向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学专家进行咨询、养成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