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创业,加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批全寄宿制学校随之诞生。建立寄宿制学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投资效益和办学质量,但是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逐步显现。从寄宿制本身探寻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寄宿制学校普遍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在一个学习周期内不能离校,管理非常严格。这种“准军事化管理”的管理方式,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屏蔽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消除安全隐患。封闭式管理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压抑的心理。学生就像“笼中小鸟”,渴望飞翔在蓝天,展翅遨游于天地,可惜它外面的笼子是那样的结实和紧密。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虽然人人都表现得规规矩矩,但是个个都神情黯然,时时刻刻处在一种压抑的心理状态中。
2.学校的全程监管引发的逆反心理
严格管理本无错,但是当管理无时不在时,势必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寄宿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在学校,全天候处在教师的监管之下,每天的时间都被学校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教师无时不在的监管之下,因压力巨大而导致心理脆弱,情绪上难以松弛。学生表面上看似温文尔雅,内心的逆反心态却在一点一点地积累,导火索一旦被点燃,就会很决爆发出来。
3.学习周期长引发的疲惫心理
寄宿学生之所以寄宿在学校,就是因为学校离家太远。考虑到每周都放学回家,会造成这些处于边远地区的学生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一般寄宿制学校都实行“大作息时间”“间周休息制度”,即连续上课几周才休息一次。由于学习周期的加长,学校生活成为学生不堪的负累。学生每天都在“宿舍一食堂一教室”之间来回旋转,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长时间过于规律的单调生活会让很多学生感到体力不支,造成极度疲惫的心理。
4.远离亲情引发的孤独心理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父母寄宿到学校,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温情被剥离了,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淡化了亲情关系。从早到晚处在思念双亲愁绪中的孩子,哪能快乐起来?哪里还能投人到学习当中呢?在封闭的学校里,学生感到的只有孤独,性格上逐渐变得内向和封闭,长期下去,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5.自理能力不足引发的畏惧心理
如今的孩子在家长的百般呵护和无微不至的明侍”之下,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穿衣、系鞋带、理财等。而学校的寄宿生活要求所有一切都得由学生自己完成,如叠被、打饭、洗餐具、洗衣服等,还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零花钱,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适应学校的膳食,甚至牙刷、毛巾、鞋子、被子、餐具的摆放,学校都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制度,因而产生焦虑和畏惧心理,对学校普遍缺乏归属感。
寄宿制学校建成投人使用后,要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使寄宿制学校在人、财、物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寄宿制学校后勤人员的配备标准,要逐步提高各项补助标准,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要合理核定教师编制,补足学科教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尤其要加强生活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寄宿生活,学会生活自理,消除独立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