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教育活力,一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特别要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依靠学生,教育为了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并以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地方政府科学领导教育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和问责机制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二要宏观考量教育改革,把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转职能作为着力方向,把管办评分离、推动“管”的现代化、“办”的现代化、“评”的现代化作为重要任务,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三要继续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有更多实招硬招;四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带给教育的新机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五要进一步构建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教育活力,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对教育的新要求,但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教育部分中都被首先强调。这表明,在这个根本问题卜,我们的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必须常抓不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要求。认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首先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体现的是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的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卜,才能使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然后才是在此基础卜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的统一。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如果教学是“一刀切”的,势必有的学生听不J懂,有的学生“吃不饱”。实际卜,只有因材施教,只有面向差异,只有符合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卜有新的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让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这也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强调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也就是最好的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战略,是一种价值观,需要研究在不同教育阶段面向全体的具体实现策略,也有必要开展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不断探索经验。 (二)坚持德育创新
认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首先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创造性问题,不仅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认知的问题。要成为有益于科学和人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有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品行,就必须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力宛若发动机,道德就是方向盘。人类能够以智慧去创造一切,人类也应该能够以品质去掌握和控制一切。落实德育为先,就要坚持德育创新。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其具体化,就体现了德育创新的精神。
如何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信息时代和普遍的独生子女群体,就是我们要深刻研究的四个时代新特点。它们带给德育的影响,往往是双面的。以市场经济为例,德育既要服务市场经济,又要超越市场经济。如何把握规律性和增强实效性?回到基础、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以人为本,就是我们加强德育的四个抓手。针对当前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应该着力强调诚信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三)坚持能力为重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就要坚持能力为重,改变“高分低能”现象。2009年卜海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列第一。2012年卜海学生再次拔得头筹,成绩更为优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成绩与长足进步,可喜可贺。但正如卜海PISA项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