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校园文化的核心使命浅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是为学者,校园文化以养育生命为自身固有的责任,以自身的结构和特征支持着文化主体的积极认知、主动发展和生命生成。校园内外的一些偏离性行为或行为方式,引发校园文化冲突,弱化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涵泳的是具有价值生命和意义生命的真实个体,不是抽象的或统计学意义上的人

 校园文化的核心使命浅析

 

[摘要]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是为学者,校园文化以养育生命为自身固有的责任,以自身的结构和特征支持着文化主体的积极认知、主动发展和生命生成。校园内外的一些偏离性行为或行为方式,引发校园文化冲突,弱化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涵泳的是具有价值生命和意义生命的真实个体,不是抽象的或统计学意义上的人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而校园文化则是依存于学校而形成的培养人的平台。校园文化以自己的存在、发展过程、发展环境,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固有的目标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校园文化的概述   

1.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是教与学的主体在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基础上,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而逐渐形成的,能传承并影响社会和个人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行的,直接服务和影响教学的区域文化。其高级目标是促进师生价值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实现。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中的为教者和为学者,形成的基础是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目标是培养人。当人们谈论校园文化时,很容易以惯性思维方式联系到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并以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基准来考察校园文化,把社会文化的价值演变为校园文化的价值,把传统文化的价值类比为校园文化的价值,把社会文化的意义演化为校园文化的意义,把传统文化的意义借用为校园文化的意义。作为社会文化的亚层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延续,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由其核心价值决定的,即促进学生价值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实现。    2.校园文化的核心使命    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是为学者,其从社会角度看是被教育者,但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为学者是文化的承继者和文化的创造者,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生成的自主者。人的成长是“自然人一社会人一与自然和谐的自然人”的成长过程,一方而受文化的熏陶,另一方而为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为学者在校园文化中的成长也是如此,他们一方而被校园文化熏陶着,享受着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但另一方而又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贡献着。教育中的“教”是外在于为学者的,“育”才是为学者的内在,有“教”不一定有“育”,“育”是在有形或无形的“教”中引发的内生过程,“育”是教育的关键。“教”与“育”不管其形态怎样、方法如何,也不管其以什么为起点,心育是其核心,校园文化作为教育场的显示形式,心育自然而然地成为其核心使命。本文仅从学生认知层而,呈现心育的取向以及校园文化在其中的作用。    3.校园文化的目标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不仅要激活学生认知加工过程的情感选择,而且还需要激活认知加工过程的价值选择和意义选择;不仅要活化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学习的恒稳动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还要促进学生在文化氛围中主动地反思,在领悟中形成内心的第二次提高;不仅要实现“化知为识、养识成智、融智生意”,而且还要诱导学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价值意义和生命意义。为此,校园文化有自己的目标,即基础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基础目标:积极认知。认知是德、智、体、美各育发展的基础性层而,积极认知是师生为满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而积极学习、完善自己的心理表现。u学生在积极认知中,不仅有其认知加工过程的情感选择参与,而且也必须有价值选择和意义选择参与,实现“化知为识”。中级目标:主动发展。如果说基础目标实现的是学习对象的价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话,那么中级目标实现的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性行为表现。}7主动发展,是他律向自律发展,是在积极认知的基础上,以自我实现需要及其激活态为心理动力,实现认知对象的概象建构、“养识成智”[3]并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认识我不认识的“自我”。主动发展是自主意识与学习责任心共同作用形成的,是J隋感选择、价值选择、意义选择与贮存系统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是正哺(为教者对为学者与同哺伪学者之闻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是校园文化的支持作用与个体的自主性共同作用产生的。校园文化中个体的主动发展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最常见的诱因则是发展结果的向往,主动发展是对心理机能的总调动,是自我无意识地对心理潜能的开发。高级目标: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进而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内容是不可教的,是不可能如基础目标中的认知对象那样用情境式的或逻辑式的方式教给学生的,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如此,对校园文化的涵泳来说也是如此,它只能由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过程的检视、感悟、领悟、体悟而形成。刚二、校园文化冲突与价值诉求    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吸收环境中的积极元素而使自己走向超越,也能合理地运用自身的功能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增强教师的为教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学主体和自身的全而发展。这种吸收和运用是由校园文化的内在结构决定的,是由校园文化固有的价值追求决定的。而当校园文化的结构发生紊乱时,其教学操作、价值追求等将被异化。    1.教学中价值追求的异化    知识教学的全而性由知识的符号意义、知识的内在逻辑意义和知识发展人的意义决定。由于书而考试固有的缺陷,以及考分与教学成绩的对应性,致使教师极端地偏重知识的符号意义和知识的逻辑意义的教学,而知识发展人的意义被完全地抛弃了。例如,在技能的教学中,先把技能文本化,文本化后再符号化,符号化后再记忆,并做好记忆提示。考试时通过记忆提取所需内容,再逆上序地把文本表达于试卷上,同样能得到高分,等等。这些操作虽未被完全地进行理论上的提炼,但在教学总结、经验介绍上却经常出现,并在一些学校几乎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被致思取向的思维方式证明而成为一种甚至是唯一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此类教学操作与校园文化偏离的现象,其实质是用价值形式取代价值本质,以自我利益取代校园文化的责任。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