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幼互动中的角色互换
【摘要」戈夫曼采用拟剧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微观互动,把人际互动比作戏剧表演,而师幼互动作为人际互动中的一种,具有“表演”的性质,体现出“表演”的特征。在传统的师幼互动中,教师通常作为表演剧班呈现表演,幼儿作为观众处于被动跟随状态而丧失了主体性。本文基于拟剧理论,探索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互换,使得幼儿上位为“演员”,保证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
所谓“表演”,戈夫曼的定义是:“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他们从头至尾彼此间发生的一切互动。”C17所谓师幼互动,是指“专门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Czl师幼互动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与戈夫曼所说的“表演”具有天然的适切性。师幼互动具有“表演”的性质,体现出“表演”的特征,因此,可以用拟剧理论来分析师幼互动,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此来促进师幼互动的良性发展。二、传统师幼互动表演中的角色分配、表演剧班和观众 戈夫曼指出,“表演”所表现的不是表演者个人的特征,而是工作的特征。因此在确定研究的基本参照点时,强调不应将个人及其表演作为参照单位,而是将表现工作特征、维持共同的情景定义的“一组人”作为研究的基本参照单位,戈夫曼将其定义为“剧班”。在二元剧班模式中,戈夫曼将定义情境、控制互动程序和舞台设置的一方称为“表演剧班”,而将另一方称为“观众”,指出“在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的一方,或者在互动中起着更为显著的戏剧作用的一方,或者在互动中为彼此对话规定进度和方向的一方称为表演剧班”。[3]教师剧班和幼儿剧班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典型的二元剧班互动模式,双方分别以“表演剧班”和“观众”的身份参与到互动中,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职责。 传统师幼互动中,教师往往作为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作为纪律的约束者、幼儿生活的帮助者,亦作为环境的创设者、材料提供者出现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在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占有绝对的决定权、控制权和主导权,是作为“表演剧班”向幼儿呈现表演的一方。一项关于师幼互动类型和成因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表现出高度的控制性,特别是在运动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过渡活动中,教师始终把握着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权,决定着师幼交往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幼儿则处于被动的地位,采取服从的态度,扮演着服从和依赖的角色”。田在这种互动模式中,教师剧班选择互动主题,发起互动;他们决定着互动的进程,控制着互动的方法和速度;他们拥有绝对的舞台设置权,创设舞台环境,选择表演道具。总之,他们控制着整个表演的过程,幼儿剧班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被置于观众的位置,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表演的被动跟随者。 当教师剧班成为表演者站在舞台上,在灯光的照射下绽放光彩时,幼儿就成了台下不起眼的观众,丧失了作为表演主体的权利。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理应成为表演者,成为舞台的主角。发挥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主体性,关键是实现师幼互动的角色互换,教师“让位”,作为观众或观察者来“欣赏”幼儿剧班的表演,幼儿“上位”为演员,成为舞台的主角。三、师幼互动的角色互换 实现师幼互动中角色的互换,教师要给予幼儿剧班选择互动行为主题的机会,让他们主导师幼互动进程,并参与到舞台设置中去,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以此拥有支配和控制观众的有利条件,成为表演剧班向观众呈现表演。 1.幼儿选择互动主题 传统师幼互动模式中,教师作为互动主题的选择者,其发起的互动行为往往局限在传授知识、布置任务、维持纪律、调解纠纷、提供帮助等方而,并倾向于运用指示、命令、威逼等方式强迫幼儿接受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迫使幼儿表现出令他们满意的行为。幼儿剧班作为被动跟随者,没有主动选择互动主题的权利和机会,因此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互动。 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时常从“表演者”的位置上走下来,将选择“互动行为主题”的权利交给幼儿剧班,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乐于“表演”。例如鼓励幼儿主动发起活动、提问问题、询问意见、发表见解、展示成果、帮助他人等,能以“主人”的身份主动向教师剧班发起互动,传递信息,掌控互动的主题、时间、场所、角色、规则、任务等要素,定义和维持情境。而教师要善于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表演”,少一些不必要的干预、主导,积极配合幼儿剧班,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的互动才能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还幼儿社会交往的权利和机会。 2.幼儿主导互动进程 始终扮演观众角色的幼儿是被教师剧班“拉着”参与表演的。这是观众的“悲哀”,他们没有控制表演进程的权利,只能跟在演员的后而,表现出演员希望他们做出的反应。实现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换位,需要教师让位,摈弃成人绝对控制者、操纵者的身份,放手让幼儿主导表演进程,决定剧本如何展开,控制表演的速度。例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改以往“师传生受”的互动方式,由幼儿决定怎么学、如何学,允许他们用特有的学习方式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导与教师展开的对话,从而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和最真实的体验。而教师则以一种接纳的、宽容的心态接受幼儿的“表演”,“服从”幼儿的安排。当幼儿感觉到自己的表现得到了肯定和认可,那么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有利的。 3.幼儿参与舞台环境设置 传统师幼互动中,背景、道具通常是由教师剧班提供的,他们根据互动情境的要求,选择与互动主题相一致的舞台布景和道具。教师剧班拥有设置舞台的权力,就拥有了成为表演者的有利条件。实现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互换,就要保证幼儿对环境有一定的熟悉度和掌控感。而这“熟悉度”和“掌控感”主要通过环境的创设来实现。因此,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成为环境的主人,是实现师幼角色互换的关键。 当然,幼儿参与环境设置,并不是说在环境布置中出现了幼儿的作品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幼儿对环境创设的想法能在环境中得到体现,教师要接纳、认可幼儿的想法、创意,将幼儿的思考纳入到创设的过程中。同时,把环境创设的过程转化为师幼互动的过程,使环境创设与师幼互动成为一个有机渗透的整体,巧妙地把创设的各个环节都优化为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教学内容,环境创设与互动同时展开,相辅相成。除此之外,不能将幼儿当作环境创设的辅助角色,而应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拥有成为表演者的有利条件,成为师幼互动中表演的一方。四、结语 传统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地位是不对称的、倾斜的,教师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显示自己的权威,而忽视了作为互动主体的幼儿的权利。在师幼互动的舞台上,应该打破教师始终作为“演员”的“霸权主义”,适时让位,成为会等待、会倾听、会欣赏的观众;而幼儿则走上舞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导师幼互动对话,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