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教师培训是教师在师范教育之后的学习活动,是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虽然这些教师培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但是教师培训仍存在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应引起教育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教师培训是教师在师范教育之后的学习活动,是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虽然这些教师培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但是教师培训仍存在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应引起教育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模式僵硬刻板    传统的培训模式往往都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形式,使得接受培训的教师总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严重制约了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2.地点、空间受到限制    传统培训模式往往受限于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致使参训的教师参与培训的成本偏高,其中不仅包括了交通费用及食宿费用,而且还包括了浪费在路上的时间成本,从而影响受训教师的积极性。

 

   3.培训需求难以满足    由于教育管理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教师的培训心态上来看,他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例如培训学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理念与操作并举、内容贴近实际、有助于工作等。而这些需求又囿于培训时间、师资素质、个体差异等因素,难以满足。培训的师资水平不高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4.不了解培训对象实际,不能兼顾个体差异    平时上课我们总强调要备学生,而许多培训者根本不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例如他们的培训经历、知识结构、现有水平等。这就容易导致产生培训者自己讲自己的,受训者选择自己想听的,无法造成互动的局而。  

 5.内容无统一性、无递进性    许多培训都有主题,但是由于所请专家或培训者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或主要研究方向,所以在授课内容上大多迁就专家,造成每次培训内容不统一,越听越迷茫。此外,还有一个递进性问题,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分为多期,但是每次在内容的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每次都是泛泛而谈,参训教师大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6.培训工学矛盾较为突出    各级培训都有规定的时间及地点,但是由于教师在学校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因此脱产集中学习虽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参训教师个人的正常工作。二、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分析    1.内因分析    教师培训时效性不强的内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参训教师对教师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培训就是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二是参训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对自己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考虑不足;三是参训教师课务繁忙,工作压力较大,工学矛盾使教师身心俱疲;四是参训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等不良隋绪。这样,参训教师便被动地参与培训,既不在乎培训的实质过程,又不重视培训的效果,甚至干脆排斥培训。    2.外因分析    教师培训时效性不强的外因有两个。第一,参训教师的选送存在指定性,因此,参训教师被动参与,缺乏自主性。据调查,参训教师的选送往往依靠所在区县教育局分配并指定培训名额或任职学校为了完成教育局的任务而随机指派。于是,有参训愿望的教师不一定能参与培训,而排斥培训的教师却有参训的可能。这样做既违背了教师培训的初衷,又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第二,培训机构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关键有两点: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大多数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既没有立足于培训项目的本质需要,又没有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对项目进行分析,还没有考虑参训教师的地域、年龄和职称等层次特点和培训需求。二是在施训过程中,培训机构忽视参训教师发展的阶段性,培训形式单一。总之,不管是培训内容的确定还是培训方式的设定,均是基于培训机构的提供能力和培训者的研究专长,而忽视参训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所以参训教师的主体意识缺失,以致教师培训缺乏实效。三、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针对影响教师培训的问题进行分析,培训机构务必抓住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科学规划、系统管理和规范运行,以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1.增强参训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在培训中,培训机构或参训教师所在区县要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参训观念,以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最终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培训机构完成各项培训内容。    2.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培训机制      ①规范教师培训工作。培训部门应规范教师培训工作,即建立以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主导的培训工作模式暗训前调研分析一培训中调研分析一培训后调研分析。第一,在培训方案制订前,培训机构应结合培训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设计,进行合理调研,以充分了解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并以此作为设计培训内容的重要依据。第二,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参训教师在听课过程中的反应,并注意采集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从而对培训内容及时作出调整。第三,在培训结束后,可通过了解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掌握他们参训后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等,为日后培训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⑦组建优秀的培训团队。高水平、高素质的培训队伍是教师培训取得实效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选择那些具备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参与过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真正了解教育教学研究培训实际情况的专家、学者、教研员、大学教师和优秀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任教。第二,在施训前,培训机构应根据设定的培训方案对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告知他们参训教师的职称层次、年龄层次、培训级别以及共性需求、个性要求等,以保证培训内容更适合参训教师,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③创新培训模式。将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改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并在培训中积极搭建施训者与参训者的互动平台。具体工作有两个: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教学观摩、实践反思、情景体验、互动研讨、论坛参与、考察交流和基地实践等方式,使参训教师在培训教师的引领下,最大限度地参与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唤起参训教师的共鸣,而且还可以提升培训的参与性和实效性。另外,还可以通过专家导学、同课异构、反思日志和经验总结等方式,引导参训教师积极思考、努力实践,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以实现专家引领下的主动参与。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所在区县教育局应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既能检验参训效果,又能督促参训教师“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困难和难题。此外,参训教师任教的学校可将培训理论转化为教学实际的相关情况并作为教师聘任、考核、提升和奖励等方而的重要依据,以充分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最终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4.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体系    构建培训评价体系对巩固教师培训成果,总结教师培训经验,改进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基础评估”。“基础评估”主要针对培训需求、培训目标与方案展开。第二,在培训过程中进行“过程评估”。“过程评估”主要针对培训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训设施及生活保障、培训管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方而展开。第三,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主要针对培训取得的结果等展开。关键有两点:一是对参训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学能力等方而的测试;二是通过深入教师所在单位听课、评课等,观察参训教师受训后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等。    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的始终,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和优化己有的经验和模式,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