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论儒家“德治”“礼治”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确习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这对于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要积极吸收其合理成分,把儒家的道德教育、教化手段和礼制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这对于解决班级问题,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论儒家“德治”“礼治”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确习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这对于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要积极吸收其合理成分,把儒家的道德教育、教化手段和礼制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这对于解决班级问题,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它直接决定着班级管理的水平,影响着班容、班风、班貌,决定着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塑造。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具有高超的管理智慧和高深的理论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用之不竭的聪明才智,尤其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我们管理班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其主要作用一在于治国,二在于礼治。抛弃儒家思想中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糟粕,对于其中的一些精华,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一、以“德治”思想来管理班级    “德治”是儒家的主要治国主张,它要求统治者以仁义、道德、王道等道德力量来管理国家,来延伸和发掘人内心的道德良知,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1.以道德力量来支撑班集体    儒家关注道德的力量,强调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起着主要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在依靠政令和刑法强制推行意志与依靠道德和礼教推行意志之间,后者明显具有根本之效。的确,道德在净化人的心志、美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方面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而完善人的道德,追求至高的道德—善,便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开篇便宣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苏格拉底直接说“道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坚持教育方针应引向善德,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知识、德行和虔诚”,赫尔巴特也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从中可见,道德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但是,有些班主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可有可无,或道德的力量对班级的影响甚小,班级的治理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权威和严厉的班纪班规,导致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自觉性较差,尽管班主任疲于奔命、弹精竭虑,班级管理却难见成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用道德来涵养学生的心灵,激发正义感,树立正能量,建立富有班级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儒家崇尚优秀的品德,并以道德的高低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人格便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的交汇点。我们也应在日常的教育中以“君子”的道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要求学生向“君子”看齐,以“君子”而自立。    儒家经典中君子的品德基本上包括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归纳起来君子的道德应以“仁”为本,包括“内仁”和“外仁”。“内仁”要求君子自身做到“仁”,达到“智”“仁”“勇”的标准,具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刚”“毅”“木”“呐”,“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符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标准。“外仁”即除了“求诸己”外,还要做到“仁者爱人”。可见,君子的境界除了自身要具备仁爱的品德,完成道德的自我塑造,还要去爱别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君子道德的进一步延伸。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是让学生“亲君子,远小人”,力争使每位学生拥有君子的品格。这样在班级中就能形成互敬互爱、互帮互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意外的矛盾和纠纷,可用“忠恕之道”“内省”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来化解。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