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人文启迪的思考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学科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品德教育和塑造的功能得到加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最突出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新旧观念的冲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例如,我们在不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学生的品德水平明显分化,我们在不断探索品德教育的新路子,学生在品德方而的新问题却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要真正在青少年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必须从重视人的最基本的素养养成开始,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人文启迪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而临的新挑战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人文启迪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学科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品德教育和塑造的功能得到加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最突出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新旧观念的冲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例如,我们在不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学生的品德水平明显分化,我们在不断探索品德教育的新路子,学生在品德方而的新问题却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要真正在青少年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必须从重视人的最基本的素养养成开始,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人文启迪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而临的新挑战   

1.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分化   

新课程注重人的全而发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h}。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些年中,学生的个性表达有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代替了单一价值观、审美观。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身边的事物有了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态度,这都是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的体现。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个体的影响有弱化的倾向,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力显得越来越单薄与无力,更不容易变为学生规范的自觉行为。我们对青少年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为什么收效却反而低了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现象和困难归结于社会大环境,更不能等待社会环境的自然改变,许多新问题并不是通过传统的教师教育和影响所能解决的,更不是强制的规范要求所能改变的,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从更深层去寻找求解之路。   

2.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忽视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仍然普遍存在重应试、轻教育的做法。思想品德课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考拿分的学科,应试功能被强化了,而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塑造、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却弱化了。应当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课程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而是让学生具有更好的素质。我们不能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割裂开来,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科课程的实施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淡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我们将大量时间用在思考知识点如何达标上,却很少思考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存在怎样的制约。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甚至很少看到一个以此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这种教学中的人文忽视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要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与应试要求的契合点。   

3.初中学生人文缺失的突出表现   

第一,是学生的规则意识淡薄。不论什么场合心目中都没有规则的意识,随意破坏规则、影响他人的J隋况在许多学生中间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学校、家庭、课堂多方而的教育引导都没能改变这种不守规则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交往和人生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第二,是学生对待优秀文化的态度。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度低的现象。初中各学科都有很多介绍中外优秀文化的内容,但是难以扎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更难以对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相反学生对一些时尚的流行文化却十分容易接纳,将许多肤浅的时尚当作自己的审美标准,例如对音乐、服饰、发型、图书、娱乐、消费方式等,学生的审美和鉴别水平都在很低的水平上,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成果难以影响他们,更难以对他们的人生成长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学生对待精神与物质的态度。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学生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和追求己经对他们的人生观带来了影响。有不少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知到学校学习的目的,每天只在意和追求物质的享受,难以树立起劳动换来收获的观念,他们生活的态度是不停地索取,并不知道这些获取是要付出的,更不知道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将来的收获。   

第四,对生命的价值和态度。学生在对生命的态度上表现出许多矛盾的地方,在爱心捐款或其他爱心活动中,他们会表现出热情和无私,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却表现出相反的一而,例如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用在爱心捐款、帮助他人上,但是课堂上却随意影响他人,损害别人利益,破坏公共秩序。这些矛盾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爱心的真实意义是珍视生命、帮助他人。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上述的这些现象表而上看都是一些习惯层而的东西,其实暴露的是人内心深处人文精神和素质缺失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反复说教、从要求上去从严规范,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即使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答会考,也不一定就真正具有了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人文启迪和人文教育。.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